第(1/3)頁 宴會結束。 王禮當天就帶著人手,挨個前往五大家,親切慰問了對方家中族人。 并在五大家盛情之下,被迫收下了對方獻于朝廷的錢糧銀子。 雖然五大家明確說了,這錢糧都是樂輸,但清正廉潔的王知府,還是堅持一一寫了借條。 且在之后,又親自考校了五大家嫡子們的學問。 考校的結果,自是非常滿意,王知府高興之余,更是當場破格賜予了每人一個功名。 并在府城官吏中,給他們提前劃去了一些錄用名額,以防止這些身懷功名的士子報國無門。 如此操作,在刻意傳播下,很快便席卷了整個臺彎府,再到下面的臺彎和鳳山兩縣。 這一傳播,在那些豪紳大戶們之間自然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但,正如王禮預料的那樣,接下來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 對向朝廷獻糧,不,是借糧,都相當用心。 唯求朝廷念在他們老邁,許他們兒女能繼續承歡膝下。 只可惜,對于他們的這番話,負責借糧的那些明軍廂兵,自然是聽不懂的。 銀子他們要,糧食他們也要,人他們更要。 期間,也有一些土豪劣紳選擇了武力對抗大明王師。 但大多都是三三兩兩,不成組織,輕易就被這些廂兵剿滅。 他們的錢糧銀子,還有土地也全都充公,倒是讓那些廂兵們好生發了一筆橫財。 甚至有些廂兵嘗到了甜頭,開始有意無意的對那些豪紳大戶們進行威逼。只可惜,那種敢武力反抗的傻子終究還是少數。 倒是讓這些負責借糧的廂兵營,好生可惜了一番。 如此下來,短短數日,籌措來的錢糧就達到了驚人的數字。 這般神速之下,地方居然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叛亂,就連朱大王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不得不感嘆,這王禮只是當個知府,屬實是屈才了。 不過,有了足夠的錢糧,朱大王也旋即開始加快了練兵的進度。 …… 康熙六十年(大明永和元年),七月初。 福建廈門。 一處港口哨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