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煤場附近是鎮上的供銷社,平日里來這里買東西的人流量很多。 她環視著周圍,錯落成排的低矮建筑滿滿年代感,都是只有電視里面才能看到的街景。 對于出生在九五后的她著實覺的新奇,一邊走一邊到處詢問著。 姜晚來到供銷社的對面,將小推車上的大包拿了下來。 上次趕集時候買的牛仔布,已經讓她做成了牛仔褲和牛仔服。 牛仔褲在改革開放后開始流行,引起了一大波的流行浪潮,幾十年經久不衰。 一開始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直到八十年代末國內的服裝廠才開始做制作牛仔褲。 姜晚是服裝設計師,對于未來的服裝流行趨勢她可是了如指掌。 將包裹打開,姜晚將做好的衣服都擺在地上。 看著路過的行人吆喝起來:“快來看看啊,最流行的牛仔褲,牛仔衣,還有馬甲啦。” 聽到吆喝,這附近的年輕的小媳婦大姑娘全都湊了過來查看。 為了賣衣服,姜晚特地穿上了牛仔服現場當模特。 這時代大頭皮鞋喇叭褲,走起路來扭屁股,蛤蟆鏡配上錄音機,簡直是年輕時尚小姑娘小伙子的最愛。 “哇,這是牛仔服還有喇叭褲,我最喜歡的小虎隊就穿這種。” “前幾天我去國營服裝店看了,這種款式的牛仔褲的最起碼二十多塊錢。” “哎呀,姐姐,你穿的真好看,有沒有我們穿的號碼呀?” “……” “有,都有!”姜晚跟小商販一般吆喝起來。 時尚的衣服最受年輕人喜歡,壓根就輪不到她推銷,眨眼的功全都搶購一空。 ‘吱啦!’ 一輛軍綠色的吉普車在對面停下,高天闊從車上下來。 指導員讓他送幾分文件到鎮上的相關部門,正好就在供銷社街對面。 “哎,連長!”司機小吳看著對面:“那不是嫂子嗎?” 姜晚正一臉財迷的蹲在那里數著手里面的票子,牛仔馬甲10塊錢,牛仔褲每條賣15元,牛仔服20元。 一共賣了175塊錢,除去姜晚買布料和彩線的成本,這幾天她最起碼賺了150。 錢確實不少,就是這手縫又費時間又費勁,她的幾根手指頭纏上膠布了。 要是能有臺縫紉機就好了,她望向供銷社里面賣的縫紉機,最便宜都要160元。 離婚后她隨時都要搬走,眼下還是先不買了。 而且縫紉機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不是誰都能買的起,記得小時候姥姥在世的時候有一臺,她喜歡服裝設計還是因為姥姥。 姜晚看著手中的錢,果然比起男人還是錢更讓人心里踏實。 算是賺了第一桶金,就算是離婚后搬出去自己生活也不是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