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十月十三日,龍郡。 在從霧山郡返回龍郡之后的趙啟,在去了一趟興海縣做了超度儀式之后,就一直在督促著欽天監的建成。 今日一早,趙啟的辦公室門被匆匆敲響,康磊走了進來,將手里的一份文件放在了趙啟的桌子上。 看著康磊一臉深意的表情,趙啟疑惑的拿起了文件,但緊接著便眼前一亮。 “欽天監工程竣工驗收單……” 看到這份文件之后,趙啟抬起頭來,驚喜的說道: “終于建成了?” 康磊笑著點了點頭: “歷時三個多月,四十五個工程隊合力配合,一百二十位權威建筑教授的指導,終于完成了欽天監的整體建設。 趙監使,走吧,去驗收一下?” 趙啟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因此他沒有任何猶豫,放下了手頭上的事情,便叫著張靈淵一同出發了。 在趙啟去興海縣的這段時間,張靈淵一直在跟隨一眾教授學習風水,民俗等知識。 現在的他終于有資格得到趙啟的親自指點,因此只要無事,他便日日待在趙啟的辦公室內。 他早就聽聞這欽天監工程浩大,集結了全國最精英的建筑教授,融匯了多種民俗理念,和風水易理在其中。 因此在趙啟叫他一同前去的時候,張靈淵便明白,這是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當黑色的轎車緩緩停在了欽天監門外的時候,趙啟方才注意到,外層的擋板還沒有拆掉,但已經能看到其中的古屋穹頂了。 陳雪早就在這里等候多時,隨著趙啟下車,她再度來到了趙啟的身邊,繼續執行貼身保護的任務。 “趙監使,等你驗收完,沒有任何問題之后,所有的工程隊才會撤離。 在這之前,這些擋板也不會拆除,只要你提出的問題,所有工程隊都對在第一時間解決。” 康磊一邊說著,一邊推開了擋板的門。 趙啟一步踏入其中,映入眼簾的便是五五開的將軍門。 將軍門上兩個椒圖門環,兇光畢露。 門上九九八十一根門釘,詮釋了欽天監無上之權。 同時,這也應了九九之術。 毫不夸張的說,就這一扇將軍門,便藏著至少五種民俗文化在其中。 首先便是這兩個醒目的椒圖門環,放眼整個龍郡,除非是曾經王侯將相故居,否則再難見到。 不過就算是王侯將相之故居,也不會像欽天監這般,椒圖銅鈴般的眼睛上分別被點綴了一抹朱砂紅。 從遠處看去就像是椒圖瞪目,喝退邪祟一般。 椒圖是一種古代的神獸,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也有些版本里將椒圖歸納為龍生九子中的第九子。 古代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把它用在門上。 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妖邪,算是討個吉兆。 但當這一雙眼睛點綴朱砂之后,那便是椒圖睜眼巡視四方,陰性之物難踏此門半步。 再就是這扇門上九九八十一個門釘,在風水中可有頗多講究。 在風水上,九九八十一個門釘便為四營,乃是大衍之術的推演變化過程。 自古以來,門釘在古建筑里,不但起到裝飾作用,更能代表等級,是一個身份的顯著象征。 所謂朱扉金釘,縱橫各九,便是指皇家宮院的宮門,必須要有九九八十一個門釘。 因為九是極陽之數,是陽數里最大的,且又是數字之極,因此九九八十一顆門釘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 放眼整個紫禁城,也只有東華門的門釘是七十二個,其余宮門的門釘,全都是陽數八十一個。 這其中的原因是東華門被認定是鬼門,實則原本也有八十一個門釘。 只是在明朝末年,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倉皇從東華門,逃至煤山自縊,隨后這東華門就被認定為不吉利,開始將此門進出皇家靈摳。 隨后還將東華門上的門釘減去一排,這才變成了陰數七十二個,足見在古代人們對門釘的重視性。 而這欽天監奉陽數之極,并非是要彰顯所謂的帝王身份,而是自證大道之本。 欽天監將弘大道于世間,更是天下眾神之首地,這八十一個個門釘,在陽光下反射著光芒,就算是不懂其中含義之人,也會為此贊嘆。 兩扇將軍門大開大合,正對對面的歷史博物館。 古今結合,正如陰陽交融,歷史博物館代表的是這個國家的過去,而欽天監則意味著國家的未來。 眾人跟隨趙啟,踏入門中,仿佛只是一步便回溯了千古。 映入眼簾的是雕刻太極圖的影壁墻,八陣位清晰可見。 別看只是個簡簡單單的太極圖,但卻足以囊括世間萬法。 黑白看似交融,又似相爭,一目了然的詮釋了欽天監存在的意義。 繞過影壁墻后便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殿,八根白玉柱撐在店中,每一根玉柱上都雕刻著奇怪且復雜的紋路。 大殿中央,立著如同金字塔一般的紫檀木格,上方的牌匾上有當今最知名的書法家親筆提字: “眾神殿!” 陳雪從進門到現在,臉上驚愕的表情就沒有消散過。 此刻她看著眼前的這些紫檀木格,頗為好奇的詢問道: “這是做什么用的?放在如此醒目的位置,一定很重要吧……” 趙啟滿意的看著眼前的大殿,笑著點了點頭: “正如你看到的殿名一樣,這是眾神之地。 所有被冊封的神明,都有神牌立于這紫檀木格之上。 每日各司入殿之際,都需要在這里上炷香。” “那里呢,又是干嘛的?” 陳雪好奇的指了指大店正后方,最醒目的位置上放著的劍架,追問道。 這劍架上空空蕩蕩,什么都沒有。 然而就在陳雪話音落下之氣罩起,手腕一抖,緊接著心念一動,一柄金光閃閃的握鞭就出現在了趙啟的手中。 “那里是用來放置打神鞭的地方,放置在這眾神殿內,對眾神而言也是一種訓誡的象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