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五章 江淮爭雄(1)——江淮三巨頭-《巍巍大唐:開國》


    第(2/3)頁

    很快,杜伏威主動上表洛陽,向越王楊侗稱臣。當時,越王楊侗正在洛陽,與李密的瓦崗軍苦戰,迫切需要外援。見到杜伏威上表稱臣,楊侗欣然接受,當即冊封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楚王。

    得到了洛陽方面的冊封,杜伏威算是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便于日后在江淮地區的發展。不久,杜伏威移居丹陽。在此期間,他開始比照其它割據政權,初步建立國家雛形。比如,杜伏威開始選拔賢能,加強軍備,輕徭薄賦,廢除殉葬制度,對于手下作奸犯科、貪贓枉法之人,絕不姑息,無論輕重,一律殺之。

    可以說,此時的杜伏威,已經是江淮地區響當當的頭號霸主,實力日漸強大,大有吞并江淮,囊括南方之意。可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就在杜伏威崛起于江淮之時,另外兩支割據勢力,同時異軍突起,最終與杜伏威形成了江淮地區的“三駕馬車”。這兩支武裝力量的首領,分別是——李子通、沈法興。

    先來看沈法興。

    如果說,杜伏威是憑借實力,一步步發展壯大;那么,沈法興則是依靠家族的影響力,在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沈法興的沈氏家族,是江南地區遠近聞名的世家大族,根據《舊唐書·沈法興傳》的記載,沈氏家族“代居南土,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強盛的宗族,就是沈法興手中雄厚的資本。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其父沈恪,歷任南陳特進、廣州刺史等要職。至于沈法興,在隋朝大業后期,被任命為吳興郡守。他在擔任吳興郡守期間,東陽賊帥樓世干,舉兵造反,一路攻城略地,與隋朝作對。于是,隋煬帝命沈法興與太仆丞元祐二人,共同領兵,鎮壓樓世干的起義軍。

    可是,不久之后,義寧二年三月,江都兵變,隋煬帝被弒。沈法興此時覺得,機會來了,憑借沈氏家族在江南的影響力,如果可以趁勢起兵,完全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打定主意后,沈法興私下聯合元祐麾下部將孫士漢、陳果仁,發動政變,扣押了元祐,號令部眾。而后,沈法興以討伐宇文化及叛黨為名,宣布起兵,從東陽出兵,一邊行軍,一邊收攏軍隊,挺進江都。直到行至烏程的時候,沈法興的帳下,總共收攏了六萬精兵,擁有了一定的軍事實力。

    然后,沈法興開始大規模地用兵,相繼攻下余杭、毗陵、丹陽等地,占據江表十郡,自稱江南道總管,承制設立百官。與此同時,和杜伏威的選擇一樣,沈法興也在試圖與洛陽取得聯系。

    沒過多長時間,武德元年八月,沈法興聽聞越王楊侗在王世充的扶植下,正式即位,是為“皇泰主”。隨后,沈法興向洛陽的皇泰主上表,主動稱臣。在給皇泰主的奏表中,沈法興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其實,這是變相地要讓皇泰主承認自己這些頭銜,皇泰主自然也是無可奈何。

    得到皇泰主的默許后,沈法興“承制置百官”,分封僚佐。譬如,以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仆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再到后來,沈法興覺得自己羽翼已豐,沒有必要再依附于任何一方勢力,打算自立門戶單干。因此,武德二年八月,沈法興自稱梁王,建元延康,定都毗陵,改易隋廷官制,效仿南陳舊例。這個時候,沈法興算是正式建立政權。與此同時,他的所作所為,也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自從沈法興攻克毗陵后,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認為江淮以南傳檄可定。所以,從這時起,沈法興性情大變,開始變得殘忍無情,熱衷于嚴刑峻法,麾下將士稍有過錯,就立刻斬首。這樣一來,眾將士離心離德,逐漸對沈法興產生了怨恨之意,間接導致了其日后的滅亡:

    法興自克毗陵后,謂江淮已南指捴而定,專立威刑,將士有小過,便即誅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將士解體。

    與杜伏威、沈法興同時崛起于江淮的,還有一位割據龍頭。這個人也是一位左右江淮局勢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李子通。

    李子通,東海郡丞縣人。年輕時,李子通家境貧寒,以漁獵為生,為人樂善好施,天生的熱心腸。但凡家里還有一點余財,李子通都會拿出來,救濟鄉親。因此,李子通在鄉里之間,口碑相當不錯。但是有一點,李子通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這也導致了其人性格中的兩極分化:

    少貧賤,以魚獵為事。居鄉里,見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無蓄積,睚眥之怨必報。

    大業末年,山東一帶義軍蜂起。當時,長白山地區,有一位農民起義軍首領,名叫左才相,自稱博山公,占山為王。故而,李子通前來投奔左才相,很快得到了他的賞識。然而,樹大招風。由于李子通個人能力過于出眾,風頭蓋過了頂頭上司左才相,自然遭到了左才相的猜忌,開始處處排擠李子通。

    沒有辦法,李子通只能帶領自己的部眾,離開了左才相,渡過淮河,與杜伏威會合,轉投杜伏威麾下。雖然,李子通暫時在杜伏威手下討生活。但是,此人野心勃勃,不甘心永遠仰人鼻息。時間一長,李子通便生出了反叛之心,甚至還想趁機兼并杜伏威的地盤與部眾,據為己有。

    大業十一年十月,李子通密謀刺殺杜伏威,派兵襲擊杜伏威駐地。杜伏威猝不及防,混戰當中,杜伏威受傷墜馬,命懸一線。關鍵時刻,杜伏威麾下大將王雄誕,背起杜伏威,逃到一處蘆葦蕩中,收攏殘兵,重新聚集在了一起。

    就在此時,隋將來整率領官軍,突然掩殺而來,猛攻杜伏威部。結果,杜伏威遭遇重創,所部大敗。最后,幸虧王雄誕親率十余名衛士,舍身相護,與隋軍拼死力戰,才保護著杜伏威突出重圍。

    大破杜伏威后,來整隨即調轉槍頭,攻擊李子通,將其一戰擊破。兵敗后的李子通,率領殘部,一路敗退,逃至海陵。雖然,李子通一時受挫,但這并沒有傷到他的元氣。很快,李子通又重新招募了兩萬兵馬,自稱將軍,迅速恢復了元氣。又過了不久,李子通自稱楚王,割據一方。

    隋末天下大亂,北方群雄逐鹿,爭霸中原。同樣,位于長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區,也從來沒有消停過。隨著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的先后崛起,形成了江淮地區的“三巨頭”,鼎足而立。顯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等江淮三雄,都對江南之主的桂冠,志在必得。因此,“三巨頭”之間,必然少不了火拼與較量。

    那么,當時江淮地區的軍事態勢,究竟又是什么樣子呢?總的來講,主要是“三巨頭”之間的較量,以及隋朝殘余力量與“三巨頭”之間的較量。在這個過程中,李唐王朝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利用“三巨頭”之間的利益沖突,挑起三方的爭斗,逐步達到分化、瓦解江淮群雄的意圖。

    自從“三巨頭”崛起后,江淮地區的形勢,驟然發生變化。當時,杜伏威占據歷陽,陳棱據守江都,李子通占據海陵,三方勢力,都對江淮地區虎視眈眈。同時,沈法興建都毗陵,也是野心不小。

    在這四股勢力中,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三人,是新興的江淮三雄;而陳棱則是一股隋朝的殘余勢力。陳棱此人,原本是隋朝的右御衛將軍,當初率領八千精兵,討伐杜伏威,結果被杜伏威擊敗,只身逃回江都。

    后來,義寧二年三月,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了隋煬帝后,自然要帶領十萬驍果,踏上西歸關中的回鄉之路。因此,江都必須要有人留守。于是,宇文化及任命左武衛將軍陳棱為江都太守,鎮守江都。宇文化及的想法很簡單,倘若西歸關中不順,可以隨時退回江都割據。

    當然,宇文化及走后不久,陳棱馬上歸降隋朝。眾所周知,隋朝此時已經名存實亡。李淵攻克長安后,擁立代王楊侑為帝,獨攬大權。因此,與其說,陳棱歸附隋朝,還不如說是歸降李淵。

    那時的李淵,剛剛攻克長安,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經略關中與李唐建國上。但是,江淮也不能放松。既然陳棱歸附,不妨可以利用一下。通過陳棱這枚棋子,牽制住江淮“三巨頭”,挑起他們之間的戰爭,令其兩敗俱傷。因此,李淵以隋朝的名義,委任陳棱為總管,命他繼續駐守江都,與江淮三雄周旋。

    問題是,陳棱鎮守的江都,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這可是隋煬帝當年的龍興之地,隋王朝統治南方的中心。所以,江都自然而然,成為了南方群雄爭奪的對象,所有人都想吃下這塊肥肉。那么,到底是誰先張嘴呢?李子通。

    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親率大軍,包圍了陳棱據守的江都城,打算一舉攻破江都。陳棱深知,自己手中兵力單薄,肯定不是李子通的對手。怎么辦呢?只有尋求外援了,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畢竟,這兩人都曾經接受過隋朝的冊封,多少還會給自己一些面子的。

    于是,陳棱向杜伏威、沈法興遣送人質,表示誠意,希望能夠得到支援。本來,對于江都,杜伏威和沈法興,也是垂涎三尺,想不到卻被李子通搶了先,自然是不高興的。很快,杜伏威率軍前來馳援。隨后,沈法興命其子沈綸,將兵數萬,與杜伏威一道馳援江都,合擊李子通。

    兩軍到達江都附近后,杜伏威駐軍于清流,沈綸駐軍于揚子,連營相去數十里,聲勢浩大,對李子通形成壓迫之勢。本來,李子通集中兵力,主攻江都。可是,誰能想到,杜伏威、沈法興突然出兵,形勢變得不容樂觀起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杜伏威、沈法興兩路大軍,李子通又該如何應對呢?

    就在這個時候,李子通的謀士毛文深,向他獻上一計,那就是離間,挑撥杜伏威與沈綸之間的關系,讓他們互相產生不信任。怎么實施離間之計呢?李子通采納了謀士毛文深的建議,在軍隊中篩選了一批江南人,讓他們佯裝成沈綸的部眾,然后神不知,鬼不覺,夜襲杜伏威的大營。

    杜伏威不知是李子通的詭計,勃然大怒,以為是沈綸干的。于是,杜伏威不分青紅皂白,立即派兵攻擊沈綸所部,以示“報復”。沈綸無緣無故遭到襲擊,也是不甘示弱,馬上出兵反攻。由此,杜、沈兩軍開始交惡,相互生疑,各自擁軍對峙,反而忽視了李子通對于江都的圍攻:

    子通納言毛文深獻策,募江南人詐為綸兵,夜襲伏威營,伏威怒,復遣兵襲綸。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進。

    如此一來,李子通的目的達到了,趁著杜、沈不和,無暇他顧,李子通集中全軍精銳,猛攻江都城。最終,江都城破,陳棱潰圍而走,投奔杜伏威。之后,李子通率軍大舉進入江都城中,并且乘勝出擊,縱兵攻打沈綸所部,沈軍大敗。杜伏威一看,江都失陷,沈綸戰敗,自己再打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了,縱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垂頭喪氣地引兵撤走。

    占領江都后,李子通的勢力,得到了很大的擴張。直到此時,志得意滿的李子通,決定正式建立政權,另起爐灶。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在江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吳”,建元明政。

    所以,在江淮“三巨頭”中,李子通是第一個稱帝建國的。李子通稱帝不久,丹陽賊帥樂伯通,率領所部萬余人馬,前來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大喜過望,任命樂伯通為左仆射。這個時候,李子通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勢頭儼然蓋過了杜伏威和沈法興,滋潤地在自己的地盤上當起了土皇帝。

    江都一戰,李子通贏了,沈法興輸了,杜伏威撤了。“三巨頭”之間的較量,以兩強的落敗,暫時告一段落。尤其是杜伏威,本來,江淮三雄中,自己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可如今,李子通、沈法興后來居上,多次被李子通耍得團團轉,損兵折將,還讓李子通奪取了江都。可以說,杜伏威是吃虧最大的一個。

    遭受重挫的杜伏威,此時開始考慮下一步的出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最終,杜伏威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降唐。江都之戰后,杜伏威主動向唐朝請降。與此同時,唐朝也向杜伏威發出信號,欲對其進行招安。

    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打得不可開交之際,與此同時,關中一帶,李唐王朝建國,正式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征程。只不過,那個時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掃平北方群雄上。但是,這并不代表,唐朝完全沒有顧上江淮局勢。相反,自始至終,李唐一直在關注江淮形勢的發展。

    唐高祖李淵發現,江淮三巨頭之間,為了爭奪江淮地區,常年激戰,打得頭破血流。正因如此,唐高祖才制定了分化、瓦解之策,利用三巨頭之間的矛盾,拋出陳棱這個魚餌,使三雄互相撕咬,削弱他們的實力,為日后唐軍南下減輕一定的困難。一樣的道理,招降杜伏威,也是李唐分化之策的重要舉措。

    那么,杜伏威為什么會選擇降唐呢?當時,唐王朝剛剛平定西北,消滅了西秦薛氏、河西李軌兩大政權,正在全力對付劉武周、宋金剛。同時,中原地區的王世充與竇建德,也對唐朝虎視眈眈。也就是說,唐王朝的統一戰爭,剛剛起步。李唐僅僅是眾多割據政權的其中之一,能否一統天下,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杜伏威選擇降唐,正是他的高明之處。首先,杜伏威看得出來,唐朝遲早會統一北方。一旦李唐拿下北方后,必然會大舉南下,直指江淮。與其和唐朝直接對立,倒不如主動請降,給唐朝賣個好。說不定到時候,還可以和李唐王朝劃江而治,繼續統治江淮。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绥宁县| 宝兴县| 越西县| 武宣县| 宁化县| 社会| 内黄县| 香格里拉县| 黑水县| 图片| 德兴市| 临泉县| 登封市| 柞水县| 密云县| 定襄县| 蒙阴县| 云阳县| 宁远县| 瑞丽市| 柞水县| 凤山县| 雅安市| 福清市| 宜阳县| 铁岭县| 汝城县| 枝江市| 横峰县| 任丘市| 三原县| 阳江市| 仪征市| 泰来县| 香格里拉县| 嘉禾县| 广灵县| 内乡县| 贵德县|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