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過了好幾天,宗羅睺連續攻了好幾次,結果均毫無進展;反而,他手下的士卒,疲憊不堪,逐漸喪失了斗志。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覺得,可以開始全線發起反攻了,對諸將說道:“可以戰矣!”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親率唐軍主力部隊,全線出擊,向淺水原進軍。首先,李世民派遣右武候大將軍龐玉,帶領前鋒兵馬,率先陳兵于淺水原。之所以讓龐玉先行陳兵淺水原,李世民有兩層方面的考慮。第一,龐玉率軍側擊宗羅睺主力,試圖減輕梁實所部的正面壓力;第二,龐玉率先出擊,也是要死死吸引住西秦主力,為唐軍大部隊的最后出擊,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龐玉率領唐軍前鋒,突然從側翼進攻西秦主力。宗羅睺不得不調轉槍口,暫時放棄進攻梁實所部,轉而攻打龐玉。于是乎,龐玉與宗羅睺的雙方兵馬,展開了一場血戰,戰況極其慘烈。由于龐玉勢單力孤,兵力不多,逐漸處于下風,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千鈞一發之際,李世民率領的主力大軍,及時到達戰場。 在龐玉率軍與宗羅睺激戰正酣,不分上下之時,李世民率領唐軍騎兵主力,突然出現在淺水原以北的高地上。只見,秦王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鐵騎撼天動地,直刺西秦主力而來。沒有辦法,宗羅睺只得又指揮軍隊,迎擊李世民的主力大軍。 此時,唐軍騎兵在李世民的率領下,猶如下山猛虎,勢如破竹,殺至西秦軍隊的方陣。李唐、西秦雙方兩支軍隊,在淺水原又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廝殺。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當時場面尤為激烈: 世民帥驍騎數十先陷陳,唐兵表里奮擊,呼聲動地,羅睺士卒大潰,斬首數千級。 秦王李世民,作為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身先士卒,親自率領數十名騎兵,沖入敵陣當中。由于李世民的一馬當先,唐軍士氣高漲,分別從四面八方沖殺出來,攻擊西秦主力軍陣,頓時殺聲震天。唐軍的猛烈進攻,將西秦軍的方陣沖得七零八落。宗羅睺也終于招架不住,全軍潰敗。唐軍趁勢反攻,斬首數千級,西秦軍自投澗谷而死者,亦是不計其數。 宗羅睺以及西秦主力大軍,在淺水原遭遇重創,陣亡了數千人馬,只能一路向后敗退。西秦軍大敗后撤,李世民認為,這是一舉蕩平西秦的千載良機,決定乘勝追擊。因此,李世民立刻集結了兩千余名精銳騎兵,準備一鼓作氣,直搗薛仁杲老巢,對垂死掙扎的西秦軍隊,進行雷霆一擊。 就在李世民正要率軍出發時,唐軍的重要將領,“八總管”之一的竇軌,居然攔在李世民的戰馬前,苦苦勸諫秦王李世民。竇軌希望李世民,可以暫緩追擊,先看一看敵情變化,再作定奪: 仁果猶據堅城,雖破羅,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資治通鑒》) 竇軌的意見是,雖然唐軍在淺水原大破宗羅睺,擊潰西秦軍主力,薛氏政權也是大勢已去,元氣大傷。但是,畢竟薛仁杲的根基尚在,現在又據守堅城。唐軍經過激戰,兵力消耗過大,如果強行攻城,或許會造成很大的傷亡。所以,竇軌建議,不如暫時讓部隊休整一下,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我們不能說,竇軌的建議不好,起碼這不失為一條穩妥之策。況且,論輩分,竇軌是唐高祖李淵的小舅子,他的姐姐就是李世民的母親太穆皇后竇氏。因此,李世民按照輩分,應該管竇軌叫舅舅。竇軌既是“八總管”之一,唐軍的高級將領,又是李世民的舅舅,對于他的意見,李世民應該予以接受。 不料,李世民卻并不贊同竇軌按兵不到的提議,他認為,時不我待。于是,李世民這樣對竇軌說道: 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資治通鑒》) 李世民打仗的一貫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兵貴神速。在他看來,西秦主力大敗,整個部隊處于軍心潰散的狀態,而唐軍此時氣勢如虹。所以,越是這個時候,更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不給薛仁杲喘息之機。一旦薛仁杲有了喘息的機會,唐軍若要消滅他,只怕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緊接著,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唐軍騎兵主力,追亡逐北,一直沖到了折墌城下。唐軍兵臨城下,薛仁杲率軍出城迎戰,欲作垂死掙扎。李世民揮軍兵臨折墌城下,在涇河對岸列陣以待,與西秦軍隔河對峙。 仗打到這個份上,西秦已經毫無勝算,所以,薛仁杲打算和唐軍魚死網破。可問題是,軍心已經散了,薛仁杲想要魚死網破,他手下部曲可不想和他一起送死。就在李唐、西秦兩軍隔河對峙的時候,薛仁杲麾下的一員驍將渾干,帶著幾名部下,策馬來到唐軍陣前,當眾向李世民投降。 看到這種情況,薛仁杲怕了。他明白了,現在是自己的手下不愿意打,如果繼續在城外與唐軍對峙,被消滅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于是,薛仁杲連忙將軍隊撤回城內,緊閉城門,嬰城自守。 到了傍晚時分,唐軍的步兵主力,也隨之趕到折墌城下,與騎兵會合。全軍集結完畢,李世民立刻部署唐軍各部,將折墌城團團包圍,準備對薛仁杲發起總攻。不過,還沒等李世民發起總攻,薛仁杲居然主動出城投降了。 薛仁杲之所以退守城內,是想憑借堅城的優勢,負隅頑抗。他的想法是,即使唐軍最終破城而入,也要讓唐軍付出慘重的代價。然而,這個時候的西秦軍隊,早就喪失了斗志,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到了半夜時分,只見城頭上,不斷有西秦士兵用繩子縋下城樓,投降唐軍。可以說,薛仁杲此時真的淪為了孤家寡人。 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秦小霸王,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終于明白,大勢已去,無力回天,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抵抗。萬般無奈之下,第二天早上,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初八,薛仁杲主動出城投降,唐軍順利入城。此役,唐軍總共俘虜了薛仁杲的萬余精兵,獲得男女人口五萬人。 至此,唐軍在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徹底戰勝了薛氏強敵,消滅了曾經縱橫天下的西秦政權。事實上,從李世民第二次掛帥西征,到淺水原擊潰西秦主力,再到最終一舉蕩平西秦,生擒薛仁杲。在這個過程中,年輕的秦王李世民,將自己爐火純青的軍事才能,以及軍事指揮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譬如,從戰后的一件事情,足以看出。在平定西秦,生擒薛仁杲后,唐軍諸將紛紛前來道賀,同時,他們也將心中的疑惑,向李世民和盤托出。什么疑惑呢?為什么擊潰西秦主力后,李世民不顧眾將反對,執意乘勝追擊,最終還取得了勝利: 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舊唐書·太宗本紀》) 面對諸將的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憑借少量精銳騎兵,就能長驅直入,拿下薛氏父子固若金湯的堅城?對于將領們的疑惑,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呢?身為三軍統帥的李世民,敏銳地回答諸將的疑問: 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羅睺恃往年之勝,兼復養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今喜吾出,悉兵來戰,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散歸隴外,則折墌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此可謂成算,諸君盡不見耶?(《舊唐書·太宗本紀》) 聽完李世民這番鞭辟入里、深入的分析,諸將無不佩服:“此非凡人所能及也。”他們確實被秦王卓越的軍事才能所折服。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在李世民征戰四方的過程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鐵桿戰將”,心甘情愿地追隨他,那是因為,他們都服李世民。 經過將近半年的血戰,李唐王朝最終打敗了西北強敵——薛氏政權,盡收隴西之地,實現了唐王朝統一西北的關鍵一步。薛仁杲投降了,李世民徹底蕩平了西秦政權。可是,他也不能高興的太早。打敗薛氏,僅僅是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接下來的善后工作,顯然要比打仗更為重要。 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戰績,李世民并沒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此時的他,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李世民非常清楚,薛氏雖然覆亡了,但是,隴西局勢卻依舊錯綜復雜。如果處置失當,薛氏殘部也許會死灰復燃。那么,之前唐軍將士所有的馬革裹尸,浴血沙場,都將付之東流。 因此,大戰之后,李世民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是從軍事轉向政治,穩定隴西局勢,使其真正臣服于李唐。關于如何穩定隴西的復雜形勢,李世民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總結一下,他的策略,就是四個字:安撫、懷柔。事實證明,這四個字,對于穩定隴西復雜的政治、軍事局勢,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 若要實行安撫、懷柔的政策,首先,一個重中之重,便是如何處置歸順的薛氏舊部,以及西秦的降兵、降將。這是一個首先要解決,也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置西秦降兵舊部,自然擺在了李世民面前。 在平定西秦的過程中,唐軍收降、俘獲了大量的西秦部眾、兵將。尤其是,薛仁杲獻城投降,唐軍進駐折墌城后,總共俘虜了一萬余西秦精兵。面對上萬的西秦戰俘,怎么處理,是一件大事,處置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引發軍事嘩變。甚至,會讓好不容易到手的隴西,重新陷入戰火。 眾所周知,薛舉、薛仁杲父子的暴虐好殺,一向是出了名的。前文有所介紹,薛氏父子外出征戰,但凡打下了一城一地,血腥的屠殺是經常發生的。正是由于薛氏父子的殘暴不仁,才逐漸使得西秦政權內部,分崩離析。乃至后來,李世民大舉圍城,西秦軍隊中不斷有人投降唐軍,致使薛仁杲淪為孤家寡人,只能開城投降。 作為薛氏父子的勁敵,李世民親眼見證了西秦的敗亡,見證了薛氏政權如何從不可一世走向沒落。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李世民自然不會重蹈覆轍。在處理西秦降卒、戰俘的問題上,李世民的做法,還是相當明智的,展現了一個勝利者寬容的胸襟,以及李唐王朝的大國氣度: 世民所得降卒,悉使仁果兄弟及宗羅睺、翟長孫等將之,與之射獵,無所疑間。賊畏威銜恩,皆愿效死。(《資治通鑒》) 薛仁杲獻城投降后,所有的西秦部眾,幾乎都放棄了抵抗,歸順了唐軍。因此,李世民一口氣收降了數萬西秦士卒。對待這么多的戰俘,李世民還是非常寬容、大度的。他并沒有對這些放下武器的戰俘,揮起屠刀;也沒有將他們關進戰俘營,撤銷軍隊編制,而是采取安撫的策略。 所謂安撫,也就是不計前嫌。李世民保留了西秦余部的編制,將其編入唐軍序列。同時,對于投降的西秦降將,包括薛仁杲兄弟、大將宗羅睺、翟長孫等人,仍然委以重任,讓他們繼續統領原來各自的所部兵馬。而且,為了表示寬宏大量,李世民和這些西秦降將,經常一起外出打獵,親密無間,根本不把他們當作階下囚。 李世民的心胸寬廣、寬容大度,終于感動了西秦的眾多降將。他們覺得,這位大唐的秦王,不僅打仗厲害,用兵如神,而且氣度不凡,與薛舉、薛仁杲父子的偏狹暴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一來,所有的薛氏部將,都心甘情愿地歸順大唐,自愿在李世民麾下拼死效力。因此,李世民處理西秦舊部,所奉行的安撫之策,對于穩定軍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也為安定隴西局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積極安撫西秦的降兵、降將,關于穩定隴西局面,李世民還做了一項重要的舉措,那就是禮賢下士,凸顯對于人才的重視與尊重。平定西秦不久,李世民便以秦王之尊,親自登門拜訪了一位著名名士。 這位著名名士,正是先前薛舉手下的黃門侍郎——褚亮。關于褚亮此人,前文提到過。這是隋末唐初一位著名的儒家知識分子,以才高八斗,博聞強識而聞名于世,曾在薛舉手下擔任黃門侍郎之職。 扶風一戰后,褚亮試圖勸說薛舉,認清形勢,舉隴西之地,歸附李淵。可是,由于薛舉目光短淺,執迷不悟,再加上郝瑗的挑唆、鼓動。最終,薛舉沒有接受褚亮的建議,而是選擇割據一方,繼續與李唐對抗。 由此可見,褚亮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他清楚地認識到,唐朝雖然是一個新生的政權,但是,李家父子的膽識、魄力,以及智慧,都是其他草莽群雄,所不能比擬的。故而,褚亮斷定,唐王朝肩負著統一天下,終結亂世的歷史使命,將是未來的天下之主。應該說,褚亮的這個風險投資,賭注下對了。 唐王朝如果要徹底收復隴西的人心,穩定隴西的局勢,不僅要安撫薛氏舊部的軍心,同時,也要得到當地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而褚亮此人,正是一定要爭取的對象。所以,李世民下定決心,要拿出三顧茅廬的誠意。 其實,李世民早就聽聞了褚亮的大名,對他也是仰慕已久。打敗薛仁杲,拿下隴西之后,李世民親自上門,前去拜訪褚亮。見到褚亮,李世民沒有一點端著大唐三軍統帥的架子,表現得非常謙遜有禮,對褚亮客客氣氣地說了一席話: 寡人受命而來,嘉于得賢。公久事無道君,得無勞乎?(《新唐書·褚亮傳》) 這一番話的分量非常重,很明顯,李世民這是在給褚亮“戴高帽”。在李世民看來,此次自己掃平薛氏,收復隴西,最大的收獲,并不是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得到了褚亮這個人才。并且,李世民還說道,褚亮擁有滿腔的抱負與才華,卻委身于薛氏父子那樣的無道暴君,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果然,李世民一番煽情,讓褚亮感動得不知所以,覺得自己終于遇到了知音。況且,褚亮本身就有歸順李唐之心,加上他對秦王李世民早有耳聞,文韜武略,龍鳳之姿。聽完李世民這樣的恭維、吹捧之后,褚亮立刻“撲通”跪了下來,不停地磕頭謝恩,也對李世民進行一番“商業互吹”,說: 舉不知天命,抗王師,今十萬眾兵加其頸,大王釋不誅,豈獨亮蒙更生邪?(《新唐書·褚亮傳》) 褚亮說完后,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即賞賜了他四匹馬、布帛二百段,任命其為秦王府文學。從此,褚亮便投歸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秦王李世民的王府中效力。后來,褚亮更是成為了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秦王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李世民每次外出征戰,褚亮都在軍中,為李世民出謀劃策。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對褚亮更是委以重任。貞觀中期,褚亮累遷升至散騎常侍,進爵為陽翟縣侯,不久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褚亮病逝,享年八十八歲。在褚亮去世后,唐太宗追贈他為太常卿,謚號“康”,并且,允許他陪葬昭陵。 當然,褚亮歸唐,對于李世民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收獲。除此以外,李世民還有一個意外收獲,那就是褚亮的兒子——褚遂良。 褚遂良是褚亮之子,博涉文史,工于書法。隋朝大業末年,褚遂良與父親褚亮一起,為薛舉效力,擔任通事舍人。此次,褚亮歸附唐朝,褚遂良也一同入仕李唐,被李世民任命為秦王府鎧曹參軍,父子二人,一同供職于李世民的秦王府。 自從褚亮、褚遂良父子入仕唐王朝之后,李世民便將這對父子,視為左膀右臂。比如,褚遂良歸唐后,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中書令等要職。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臨終托孤,安排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等人一起,位列顧命大臣之一。因此,褚遂良后來成為了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兩朝的著名宰相,唐朝初年的杰出政治家、書法家。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遠征高句麗。當時,因為褚亮年事已高,無法隨軍出征。所以,褚亮便留在了長安,褚遂良則跟隨太宗東征。在進軍途中,唐太宗給留在京中的褚亮,頒下了一道手詔,以示關懷: 疇日師旅,卿未嘗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歲月,且三十載,眷言及此,我勞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新唐書·褚亮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