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十七章:該如何愛人-《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2/3)頁

    義即是仁的方法,即只有在內心不斷糾正自己,才能實現外在的仁。

    但義與仁,兩者并不是一一對應,做到前者就一定能實現后者的關系。因此,要落實仁義,還需要更為仔細的方法論指導。

    顏鈞介紹了泰州學派的基本觀點,即仁與義并不是線性的。仁者愛人不是空泛地愛人,而是愛人的義。因而,只有尊重每個人的義才是真正的仁者。而每個人的義發端于每個人的欲望,因而只要是符合義的欲望都是只得尊重的。存天理與滅人欲并不沖突。

    不僅如此,泰州學派還認為這種不沖突是可以落實在實際生活中的,也因此顏鈞這些年來提倡日學日用。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不把仁與義割裂開來。

    對于這些古代的理論,說實話,高翰文以前了解十分有限,扯得細了,就十分抓腦袋。好在自己在后世是搞審計的,審計也是社會科學,于是乎看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很合情合理吧。

    于是乎,高翰文又掉書袋似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在秦漢以后的社會,義是沒差別的,但仁卻是有差別的。

    在踐行孔子仁的過程中,人們以自己為圓心,以血親姻親的遠近構建無數個同心圓。最里面是核心家庭的夫妻父子母子,再往外則是爺孫兄弟之類的大家庭,再往外則是宗族親友,再往外即鄰里村落,直到國家。

    當人們面對一項事情時,首先要分清的是自己所在的同心圓圈層,如果這個事請涉及同心圓的兩側,其面對內側時講公義,要照顧好核心家庭、大家庭乃至國家的利益。當面對外側時,則理所當然地可以不仁,否則就要陷入“子貢贖人”的倫理困境。

    因為孔子就講明了,這種不要回報愛外人,很可能會事與愿違導致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總崩潰。這也是后世儒家逐漸形成先仁者愛人,先愛自己再愛別人的倫理邏輯。

    但這里很顯然,孔子的“子貢贖人”被邏輯誤用了。這才是儒家后世發展始終不得其法的根源。

    “子貢贖人”而受錢,講的是公共地悲劇的問題,即人不能因做與自己無關的好事而受損,否則將無人做好事。

    高翰文同時將泰西公共地悲劇的故事也講了出來,就是草原養羊,家家都想養羊而獲利,但養多則損地力,導致無地可養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伊宁县| 安岳县| 南木林县| 和政县| 文成县| 虹口区| 永宁县| 建湖县| 平山县| 烟台市| 班戈县| 梨树县| 巴林右旗| 峡江县| 新沂市| 桂林市| 华宁县| 卢氏县| 丹巴县| 新化县| 保康县| 会东县| 色达县| 东明县| 修武县| 依兰县| 溧阳市| 保定市| 中卫市| 津市市| 无棣县| 普陀区| 从化市| 芜湖市| 屏东县| 绵阳市| 巢湖市| 沧州市| 平利县|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