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一收一放,掌握故事節(jié)奏,前面要盡量符合當代的主流價值判斷,后面的講述才會顯得可信。于是乎再慢慢講述漢靈帝登基開局時的困難: 1.大漢中央朝廷沒錢。 2.大漢中央朝廷沒兵 3.大漢中央朝廷沒人 這時或許會有質(zhì)疑,再慢慢講述其中緣由,漢末士族門閥通壟斷了財源稅收、又壟斷了各地武裝,還通過察舉制度網(wǎng)羅門下走狗。 這時一聲驚堂木總結,大漢朝廷再靈帝初年已經(jīng)是形同虛設,掩耳盜鈴一般的存在。 但靈帝呢,通過重用宦官十常侍制衡門閥士族政權,通過重新編練司隸校尉奪回軍權。但這一切都是要錢的。征稅依賴書百官反對,二來天下本已疲敝,危如累卵,如何能夠加稅。所以只能走賣官鬻爵這一條路。 而買官上臺的必然被原有門閥士族所不容,這群人自然會投靠向宦官,也就是皇帝。靈帝通過這種方法暫時收攏了一部分地方政權與人心。 說到這里拍下驚堂木點一下:試想大漢若未亡,靈帝必然被書寫為中興救國之主。 然而,天下事,人算不如天算。 靈帝的一切建立在他能夠掌握宦官與士族門閥的陰陽平衡。調(diào)理陰陽可不是個好干的活兒。猶如腳踏兩只船,頃刻間就有傾覆的危險。 果然,靈帝崩,大臣們迫不及待清理十常侍,司隸校尉瞬間被門閥掌握,大漢也從此走到了盡頭。 到這里,穿插一次驚堂木,提示:“是不是后任皇帝能夠繼續(xù)調(diào)理陰陽就好了呢?” 待到下回講解才通過羅列漢靈帝、唐太祖、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宋徽宗等一系列調(diào)理陰陽,即高兩派相制最終翻車的。可見,無論歷史的明君昏君,最終都得翻車。 為什么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