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雖然長期以來,陸軍都是解放軍各個軍兵種之中的老大哥,但必須承認,長期以來,地面武器的研發(fā)和裝備,反而是脫節(jié)和落后最多的。
69式坦克并未裝備,79、80/88式坦克也只裝備了極少的幾個批次。
所以,直到如今的90年代末,華夏陸軍的絕對主力都還是相當于T54A(1953年)技術狀態(tài)的59式坦克。
甚至在某些地方還簡配過。
雖說新時期高技術條件下的戰(zhàn)爭中,海空軍的戲份在不斷提高,但華夏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廣袤、周遭國際環(huán)境復雜的大陸國家,陸軍裝備總歸還是不能棄療。
眼前幕布上投影出的型號,就是面向21世紀研發(fā)的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
到眼下的1998年,這個項目已經(jīng)進行了超過15年。
從一開始幾乎完全是T72復刻版,到后來全面推倒重來轉向西方設計習慣,再后來逐漸回歸到自己的設計思路,又發(fā)現(xiàn)一開始的指標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達到,因此將項目分成兩步走……
大家當然都想一步到位地造出一輛符合軍隊要求的坦克,但現(xiàn)實就是如此。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9910工程的硬性時間節(jié)點無法更改。
國慶閱兵,海軍的主戰(zhàn)艦艇無法旱地行舟,自然不可能出現(xiàn)。
空軍雖然能夠低空編隊通場,但考慮到安全問題,也不能飛的太低。
而且效果也受到天氣影響很大。
因此,裝備方隊中首先亮相的、最重要的當家角色,只能是坦克。
然而,三代坦克的研發(fā)進度卻并不樂觀。
為此他們甚至一度認真考慮過,用原型車甚至驗證車上閱兵的可能性……
而底盤,則一直是整個系統(tǒng)里面最為薄弱的一環(huán)。
原型車和第一階段量產(chǎn)型號,預計只能承載50噸以下的總重,并且越野速度還受到巨大限制。
未來的第二階段型號更是遙遙無期。
這對于以機動性為第二生命的裝甲單位來說,無異于阿喀琉斯之踵。
而林慶松報告中的這項成果,則意味著,華夏裝甲兵,從此獲得了一雙強力且可靠的“腳底板”。
甚至于,還可以應用于其他裝備的底盤研制。
畢竟,坦克基本上已經(jīng)是地面裝備重量和沖擊力的上限。
能把坦克底盤搞明白,更輕更小的型號更是不在話下……
在林慶松做完最后一部分陳述之后,毛銘副總師坐直身子,又繼續(xù)補充了一部分內(nèi)容:
“除了壽命更長、速度更快以外,坦克行駛時的垂向振動和俯仰角振動對火炮的高低向瞄準和射擊也有顯著影響,這個新的底盤在行駛過程中,尤其是高速通過崎嶇路面時的穩(wěn)定性更好,意味著振動激擾更加可控,也有利于我們未來炮控系統(tǒng)的開發(f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