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常浩南的飛機安排在第二天,本來打算吃個飯就回去休息。 對方一邊說,一邊掏出一張名片。 因此常浩南放緩腳步,讓對方跟了上來,并接過名片看了兩眼。 任炳達專門找上常浩南,最核心的目的當然是拉近一下關系。 但這個名字卻讓他感到有些熟悉。 “常總,我是鎬京發動機集團的副總經理,任炳達?!? 就算事到如今恐怕已經很難真正成為親信,但是哪怕只是讓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也很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有用。 如果找不到什么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作為由頭,那最多只能算是打了個招呼。 正因如此,任炳達才特地把話題引向了與羅羅公司之間的合作。 還特地用了“匯報”的名義。 盡管他和常浩南之間并無組織上的隸屬關系。 后者果然對此來了興趣: “談妥了……那就是已經在準備消化吸收相關技術了?” 這幾乎是任炳達最想聽到的問題。 巴結別人,重點無非是一個“投其所好”。 這個“好”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對象具體分析。 雖然任炳達是第一次見常浩南的真人,但他早就分析出來,對方喜歡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于是趕緊回答道: “我們在費用方面做了一些讓步,要求羅羅那邊加快進度,目前已經在調試生產線,準備以來料組裝的方式生產第一批發動機了?!? “預計這批產品三到四月份就能下線,后面會在兩年以內把國產化率提高到100……” “按照規定,這種實現國產的發動機都要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經過我們溝通之后,重新啟用了以前有過計劃,但是只走到過圖紙階段的兩個名字,渦槳7和渦軸7……” “……” 任炳達報告的內容確實讓常浩南相當滿意。 單從技術難度上講,250并不是一種制造門檻很高的航發型號。 否則也不會在十幾個國家都有生產線。 哪怕對于如今還處在發展階段的華夏航空工業來說,如果真的集中力量,也不難搞出這么一款輕型產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