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雖然眼下在英國已經稱得上功成名就,但埃立諾終究還只是一名資深工程師。 距離開宗立派或者至少在行業內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有那么一段距離。 然而電話那邊的回應卻結結實實地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羅杰,這件事情可沒那么容易。” “這種新網格舍去了網格節點的結構性限制,可以根據模型變化動態調整邊界,看上去確實很美好。” 說到這里,洛倫佐話鋒一轉: “但是你也要考慮到,采用這種算法進行重疊網格系統裝配時,需要在其他子網格中找到每個網格節點的宿主單元,所以宿主單元搜索所需的計算量會非常巨大的。” “這還沒提因為網格單元間以及網格節點間都不存在拓撲關系,而導致的后續數值計算過程本身的繁瑣,總之……這不是個在短時間內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 盡管洛倫佐的態度具備相當的權威性,但埃立諾還是有點不甘心: “如果以目前的情況,你覺得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把這個方法落實下來?” EJ200的問題比較麻煩,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直接結構補強,但那樣會導致整臺發動機的性能慘不忍睹,肯定不會被接受。 而如果想要更巧妙的處理方法,以目前的設計方式,那就需要大量的臺架測試乃至飛行測試。 但根據埃立諾對于所謂“歐洲聯合項目”的理解,如果他真的在發動機這種核心零部件上久拖不決,那EF2000過不了幾年就要黃攤子。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靠堆數值計算來減少測試時間。 他需要這種技術。 “對于我來說,這幾乎相當于從零開始,過去的經驗參考價值不大。” 一段時間的沉思過后,洛倫佐總算開口道: “保守估計,可能需要2-3年時間,開發出一個大概堪用的初版軟件,但現在算法的進步速度太快,很難保證到那個時候又會面對什么新的情況……” 雖然說的比較委婉,但總之意思就是…… 不行。 “其實,我一直有些疑惑。” 短暫的停頓過后,洛倫佐又用費解的語氣繼續道: “你為什么不試著聯系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