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得益于新的技術,可以把渦輪冷卻引氣、外部引氣及功率提取對發動機性能的影響、燃燒室燃燒和傳熱模型,以及雷諾數對各部件特性的影響全都考慮進去……” 這下子,記筆記的就不只是后面坐著的吃瓜群眾了。 連主席臺上的姜甫和等人都紛紛按下圓珠筆,發出了幾乎是整齊劃一的“咔噠”聲。 “接下來,我將按照大氣環境、進氣道、壓氣機、燃燒室、渦輪、噴管、分匯流器、以及共同工作模型的順序,分別介紹各部件的氣動熱力學特征……” 正如常浩南所預料的那樣,當他在投影屏上放出更加詳細的設計數據之后,整個評審席上面馬上就傳出了交頭接耳的說話聲。 畢竟,渦扇10這個結構,哪怕放在全世界的渦扇發動機領域,也算是獨一份了。 哪怕是9級壓氣機,也一般會選擇3+6,很少出現2+7的情況。 更何況他的高壓壓氣機壓比非常高,減去的一級風扇甚至像是為了刻意降低一級壓比…… 而8.5-9.0的預計推重比,更是讓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難以相信。 因為這已經是AL41F或者F110-GE-132這類三代大改發動機榨到極限的技術指標。 而這兩個型號,目前實際上都還處在飛行測試的過程中…… 好家伙,渦噴13還是60年代水平,渦噴14已經能跟80年代早期的F404打個有來有回,這到了渦扇10…… 直接追趕21世紀最先進水平? 真就一個型號二十年??? …… 一直到常浩南講的口干舌燥,總算是把總體設計和部件級分析模型的內容告一段落,進入了上午的提問環節。 坐在領導席上的領導們哪怕懂點技術,也不可能是航發領域的專家,所以第一個提問的,是早就已經迫不及待的姜甫和。 問題,自然是關于他心癢許久的核心機結構。 “常浩南同志,我注意到你在渦扇10上面使用了7級高壓壓氣機這樣的結構,當然是很先進,但我想確認一下,我們國家目前的壓氣機設計水平,可以保證通過2+7的形式實現25-26的總升壓比么?” “另外,同樣是9級壓氣機,為什么要選擇2+7,而不是更常見的3+6形式?” 而常浩南的回答更是直接: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回事?!? “因為渦扇10的核心機,其實就是一臺第四代發動機的核心機?!? “???” “woc……”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