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導致當年研發渦噴14的時候,由于過高的渦輪前溫度而必須上氣膜冷卻的華夏航發研究人員只能從一些俄文的只言片語中搜刮一些碎料出來,最終雖然也把渦噴14的渦輪給造了出來,但冷卻效果總歸有些不盡人意。 好在后來用上了國產第二代的鎳基高溫合金,用一定的成本代價保住了最基本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否則常浩南當時除了壓氣機之外甚至還得把渦輪也順道給改了。 那可就不是幾個月時間能完成的了。 “是啊。” 聽到常浩南的反問和自己想法差不多,劉永全總算勉強放松了一些: “MIT的那篇文章,雖然在理論上確實有一些突破,但距離實際應用,還是有些距離,從一些報道上看,國外現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應該還是槽縫射流的沖擊冷卻和成型孔射流的氣膜冷卻結合,可能這也是這篇文章最后被放出來的原因。” “不對。” 常浩南直接擺了擺手,然后走到旁邊脫掉身上的實驗服。 “這……這個……常總,我的想法……有什么問題么?” 劉永全的心再次懸了起來。 “不,劉工你的想法沒問題。” 常浩南說著從旁邊的包里掏出一份英文材料,顯然就是二人剛剛說起的那篇論文。 這年頭研究葉片冷卻的論文數量極其稀少,因此任何一篇都會被國內拿來認真研究。 由于網絡數據庫尚不普及,各個研究機構甚至會有專門的資料員負責搜集這些實際上是公開的內容。 而他手里這份論文就是太行項目組的資料員之前幾天拿過來的。 實際上常浩南當然不需要這篇文章的啟發,但是突然從從流體力學研究到氣熱耦合問題,總還是要找個說辭。 他把論文遞給劉永全: “是麻省理工他們的想法不對。” “啊?” 剛剛把論文翻到第二頁的劉永全當即愣住。 別說90年代末,哪怕到了二十多年以后,麻省理工在理工類學科里面,那也是帶著點神圣性的。 盡管劉永全自認為已經是不太迷信國外權威的人了,剛才也只是說這篇論文的研究偏向氣熱耦合理論,而對于工程應用的實踐意義不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