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常總,我們燃燒室這邊先匯報一下情況吧?!? 短暫的冷場過后,一名看上去大約五十來歲的工程師率先開了口。 殷永澤,渦扇10的幾名副總設計師之一,也是燃燒室技術研發和設計工作過的負責人。 他在渦噴14項目里就參與設計了我國第一個環形燃燒室,雖然單論紙面性能而言,那個尚且不太成熟的設計并不比過去的環管形燃燒室好多少,但由于火焰筒是一個整體的環形腔,因此空間利用率更高,出口流場分布均勻而且所需要的冷卻壓力比較小。 簡單來說,潛力更大。 也正是考慮到殷永澤的經驗,常浩南才敢把燃燒室這個核心機三大件之一放手交給他。 “上次跟您匯報的時候,我們已經把燃燒室高壓試驗平臺給搭起來了,這段時間也進行了一些參數化設計的準備工作,預計可以把高壓試驗次數壓縮到過去大概一半的水平,下一步準備開始做計算模型開發和參數化系統,不過我們現在確定下來的燃燒功率實在有點大,對于冷卻強度的要求很高,不知道壓氣機那邊能不能再多提供6%-8%的進氣流量?” 殷永澤說著把手中的一份資料沿著桌面滑到常浩南面前。 后者仔細翻閱了一下,發現是對一個環形燃燒室進行參數化幾何建模的相關資料。 “前處理工作完成的不錯,另外,記得后面開發計算模型的時候,霧化模型除了標準的離心噴嘴之外,順便也可以做一下離心甩油盤的結構。” 由于人類對于燃燒過程的認識還相對不夠清晰,因此在燃燒空氣動力學和結構方面,數值計算能夠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小,而且對于燃燒室結構的研究基礎就不如壓氣機和渦輪,殷永澤能做到這個參數化水平,確實已經相當不錯了。 “甩油盤?” 常浩南的要求讓殷永澤一愣: “我們的設計……” 不過說到一半就被常浩南打斷了: “渦扇10這樣的大推當然是要用離心噴嘴,但是未來噴氣動力肯定要普及開來,像巡航導彈還有無人機這些地方需要小型航空發動機,甩油盤的供油壓力低、不容易堵,最關鍵的是便宜,正好趁著現在的機會順便打個地基。” 相比于這個年代華夏其他的航發研究人員,常浩南最大的優勢除了開掛以外,就是更加長遠的規劃能力。 “好的,我們到時候會留意。” 殷永澤打開面前的筆記本,把這個要求記了下來: “那??偅M氣流量的事情……” “6%-8%實在太多了?!? 常浩南當即搖頭: “現在總體設計層面已經基本把結構確定為2-8-1-1結構或者3-7-1-1結構,這樣每一級留出來的余量都很小,6%到8%那幾乎要再多加一級高壓,肯定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