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華夏在90年代以前使用的軸承鋼主要是第一代的ZCCr15,一種1901年問世的典型高碳鉻鋼。 當然古老不意味著落后,這種鋼在高速鐵路和精密機床中仍然在大量使用,但并不適合航空發動機這種惡劣的工作環境。 直到90年代中期,在渦噴14和渦軸8上面,總算實現了第二代軸承鋼M50的國產化應用,但對于這一材料的研究仍然遠遠不及發達國家深入。 至于M50NiL,他之前根本就沒想過能在渦扇10項目里用上。 這也是鐘世宏的一塊心病。 畢竟三代發動機軸承的工作環境相比二代發動機更加惡劣,如果把渦噴14的軸承搬到渦扇10上,首翻周期恐怕要比150小時更低。 那幾乎就不可接受了。 結果現在,連渦扇10的總體設計都還沒出來,常總一個電話過來,就告訴他這個心病已經解決了? “對,這個你可以跟軸承供應商去對接,正好前段時間我也跟幾個機械設計領域的專家設計了一系列全新的球軸承和滾子軸承,結合新的軸承鋼,完全可以在第三代發動機上面實現軸承與整機同壽!” “這……我……天吶……” 電話那頭的鐘世宏已經因為巨大的驚喜而有些發懵,坐在辦公桌前緩了一會之后才總算稍稍平靜下來: “那常總,這個軸承如果通過了基礎性能測試,是要先裝到渦扇9上面做一下裝機檢測?” 雖然常浩南名義上只是太行發動機的總設計師,而渦扇9項目仍然完全由430廠負責,但如今幾乎半個430廠的研發和生產團隊都在盛京這邊,因此他實際上完全可以同時指揮兩個項目。 于是他當即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對,在渦扇10的詳細設計方案出來之前,所有生產工藝相關的技術,伱們黎明廠都跟430廠對接一下,在渦扇9上面進行測試,這樣設計工作和生產工作兩不耽誤,還能順便解決渦扇中推的國產化問題。” 這種操作嚴格來說當然是有些不講究的,但華夏在航空動力這塊的底子實在太差,不僅資金投入有限,就連研發和生產人員的規模,要想同時完成兩個大項目也是捉襟見肘。 偏偏這兩種型號的渦扇發動機又都是重點型號的關鍵子系統,因此常浩南只能用這種辦法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了。 這也是為什么他在上午那份建議書中,強烈反對把航空工業總公司平分為業務相同的兩個集團搞所謂的“同領域競爭”。 幾個菜啊喝成這樣? 電話另一邊,猶豫片刻之后,鐘世宏還是決定先把兩家廠子過去的那點恩恩怨怨放下: “行,正好張振華現在也在我們廠里,我通過他開展工作也比較方便。” 天大地大,手頭的項目最大。 再說這個事情做完,別看430廠那邊能幾乎白嫖一個成熟的渦扇發動機型號,但真要算起來,還是他和黎明廠的收益最大。 航空動力“老大哥”的身份絕對無可撼動。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