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產航發軸承,或者說國產軸承整體上面臨的問題非常復雜,從制造工藝、材料水平到設計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
很多時候甚至還不是單純的水平不夠,而是適配程度不夠,或者說選擇的關鍵參數有問題。
因此,小小的一個軸承,真要想改進的話,會涉及到力學、數學、材料學、機械設計等諸多學科,還真不是常浩南一個人就能解決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這功夫,國內專門研究軸承的課題組,幾乎都是機械或者車輛的學科背景,但航發使用的軸承,跟這些地方實際上還有不少區別……
丁高恒那邊的電話很快接通了。
實際上,正常流程要找丁高恒應該通過他的秘書,但常浩南恰好是少數可以直接聯系到他本人的人。
“小常啊,找我是有什么好消息了?”
“丁主任,我想請您給科工委下屬的幾所高校發個通知,詢問一下有關高速滾動軸承的研究和人才儲備情況。”
隨著二者之間聯系的日益頻繁,已經不再需要每次都先花上幾分鐘時間寒暄,有任何問題開門見山就好。
“高速滾動軸承……你這是又接了什么新項目?”
顯然,對于已經習慣了常浩南效率的丁高恒來說,前者哪怕再創造點什么奇跡,他都能做好心理準備。
“現在已經夠忙了,新項目肯定是沒有,還是咱們第三代渦扇大推的事情……還記得我上個月找您要到的那些航空發動機使用和維護數據么?”
聽到這個問題,丁高恒頓時來了精神:
“當然記著,那段時間為了給你搜集材料,辦公廳那邊連著加了快一個星期的班,各地的科工辦還有解放軍裝備口也被你一句話折騰的不輕,我估計啊,沒少有人在背后說我壞話。”
話雖如此,但當初聽到常浩南這個略帶不講道理的要求時,他其實還是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
電話這邊常浩南也半開玩笑地回應道:
“放心吧丁主任,我都已經分析過了,等到那些數據轉化成更好用的裝備,下面的人就該念起您的好咯……”
常浩南的名字,在軍工口,尤其航空工業系統里面已經基本上相當響亮,不過用戶跟他們上游的研發人員之間其實還是比較割裂的,除去極少數承擔試飛或者戰法研訓任務的特殊人員之外,其實很少有人關心自己手里的裝備到底是經過一個什么樣的流程設計出來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