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話的是海航2師4團團長,也是9301號運8J的機長沈濤。 “我在幾個月前參與過海軍組織的那次對抗演習,當時對面的紅方就是也參加了本次任務的22號殲轟電7,也對我們實施了非常成功的電磁干擾,導致我機在引導對海攻擊的最后時刻丟失目標,但這次我們遭到的干擾在特征上和之前完全不同。” “從任務中遇到的情況來看,電子集團工程師認為,對方應該是實施了某種針對性非常強的瞄準式干擾。” “瞄準式干擾……” 其中一架殲轟電7的飛行員聽到這里微微皺了皺眉。 這兩架電子戰飛機從編制上講和運8J同樣隸屬于海航4團,但由于東萊基地的地勤大隊暫時不具備維護殲轟7平臺的能力,因此這兩架飛機在轉場到青塘參加集中訓練之前,一直在172廠停著。 甚至就連4名飛行員都是從東海艦隊航空兵臨時借出來的,所以他們跟自己名義上的團長沈濤并不太熟。 “但你們當時距離英國人的艦隊有200多公里遠,瞄準式干擾非常依賴偵察參數,這個距離……無論是他們的艦載雷達還是海鷂上的機載雷達,要精確探測到你們都比較勉強,應該不會受到那么明顯的影響才對。” 作為電子戰機飛行員,他們在這段時間里也惡補了不少相關知識,明白對于雷達的干擾,尤其是以小博大的干擾實際上并不容易。 如卷積式欺騙干擾、運動調制干擾等一些比較“靈巧”的干擾手段,不僅要求穩定截獲雷達信號特征,還需要精確獲取目標的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 也就是說,對于性能差別不大的雷達而言,空中平臺的抗干擾能力先天就要比陸基/海基平臺更好一些。 另外一架21號殲轟電7的武控官,也就是給王煒拍照的那位則提出了不同意見: “但如果他們使用了遮蓋式干擾,那我們肯定也要受到影響才對,可實際情況是我們的被動探測雷達只發現了非常干凈的S波段,也就是對方艦隊中幾艘驅護艦上面遠程警戒雷達所發射的信號……” 即便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聯合駐訓,大多數飛行員對于電子干擾這種事情也只能說有了個基本概念,并不能掌握其中的具體原理,因此只能帶著些許茫然地看著幾名特種機飛行員的唇槍舌劍。 不過結果是非常明顯的。 就是他們并沒能爭論出個最終的結果。 “在電子戰這方面,真要說專家的話,我倒是認識兩位……” 在幾個主要戰力都已經口干舌燥之后,沈濤團長突然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意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