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在這個公式里面,當J=1時,可以表示純旋轉失速,并且沒有向喘振演變風險的工況,而J=0時,則為純喘振,也就是我們最需要避免發生的工況……” 很明顯,楊韋全程跟上了常浩南的思路,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 盡管飛行器設計和航空發動機設計屬于不同的兩個分支學科,但對于他這樣的頂尖大佬來說,通曉其中一個領域之后,對另一個自然也會多少有所了解。 并且,第三代戰斗機,尤其是某些三代半戰斗機的機動性呈現出飛躍式進步,推進系統需要承受比以往大的多的飛行攻角和側滑角,面對的進氣畸變問題相比于第二代戰斗機要嚴重得多,這對于飛機和發動機的設計匹配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飛機設計師也要懂發動機,已經成為了無可逆轉的趨勢。 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楊韋自然對這種變化早有準備。 停筆之后,他又低頭沉思了幾秒,然后才抬起頭來: “這里有一個問題,因為要考慮到旋轉失速的問題,那么即便在一定的工況下,也不能設定壓氣機轉速為常數,進而壓氣機轉子中心半徑處的切向速度也不再為常數,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 常浩南看了看對方指出問題的部分: “重新訂立一個無量綱常數ξ=Ud·T/R,這樣就可以通過很簡單的計算得到壓氣機進口和出口通道的無量綱常數……” 一開始,其它人還能跟上這二位的思路,到后面就只能挑一些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聽了。 確認在氣動穩定性模型這方面沒有問題之后,常浩南順勢進入了下一個部分: “在完成對于發動機的建模之后,就可以通過實驗數據確定相關參數,從而擬合出一個最大程度上貼近實際狀況的發動機工作曲線,從而對發動機失穩現象進行準確的預測?!? “原來如此……” “理論部分解決掉之后,剩下的問題,就要具體到工程實踐上面了?!? 常浩南關掉了已經放到最后一頁的PPT開始了最終的總結。 這年月還沒幾個能搜圖片的網站,他也找不到殲10用的目標發動機AL31FN的照片,至于渦扇10那更是連圖紙都沒完全畫出來呢,實在沒什么好往上放的: “比如在進氣道內部,檢測壓氣機失穩初始擾動,目前初步規劃是采用諧波傅里葉系數法和行波能法,至于它們的具體效果哪個更好,那就只有到時候測試過才知道了?!? “另外,主動穩定性控制,最后落實到控制這一步,還需要在發動機上進行修改,把之前建模過程中提到的緊連控制閥設計出來,并且加入到壓氣機的后面,在比較理想的狀況下,這一套系統可以做到使壓氣機失穩狀態最多表現為旋轉失速,而不至于發展到喘振,甚至可以通過CCV的閉環控制改變壓縮系統的壓縮特性,從而……將壓縮系統的穩定工作范圍擴展到喘振邊界以外,并維持一段時間的穩定!” 前面的部分,楊韋倒是還能保持冷靜,但是最后這一項,直接讓他右手猛地一抖,差點抓不住手里的筆。 也就是說,通過飛機控制系統的設計,以及對于發動機結構的有限改動,竟然可以突破發動機的工作極限狀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