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常浩南基本如實講述了自己大學以來的人生經歷,除了重生以外。 實際上,他本來就是個學習相當努力的人,只不過在之前的時間線上,被天賦壓住了上限而已。 所以即便略去中間的部分,倒也并不顯得突兀。 在其他人看來,無非是一個少年天才厚積薄發的故事。 當然,在這種場合的講話,自然不只是為了裝逼的。 要說90年代中后期的華夏最缺的是什么。 除了錢之外,大概就是信心。 而且是體系性地缺乏信心。 在這個年代,哪怕這個時代最堅定、最樂觀的人,也不可能比得上從二十多年后回來的常浩南。 于是他話鋒一轉,突然講起了去年年初那次沖突帶給他的刺激。 “和你們所有人一樣,我當時也很憤怒,但僅僅是憤怒沒有意義。” “所以我開始想,能不能做點什么有實際價值的事情,正好那個時候學校有一堂飛行器設計課程。”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一個完整的飛機設計項目,雖然由于時間限制,完成度仍然比較粗糙,但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我在工程設計領域似乎還是小有天賦的……” 他在大作業里面改殲7的事情,整個年級,甚至整個專業的人都知道,當然是可以講出來的。 “很感謝京航大學,也感謝我的導師杜義山院士,給了我參與新舟60項目的機會,在這個項目里,我完成了一個被外國專家斷定為不可能的項目,也是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我們華夏的航空工業,完全不是必須要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而是可以創造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 “我的運氣不錯,很快就遇到了這樣的機會,多方巧合之下,我們的機翼防除冰理論得到了歐洲聯合航空局的認可……” 常浩南的發言說到一半就已經開始超時,但主持人卻接到了來自后臺的要求——不要控制時間,讓他繼續講下去! 臺下的聽眾也絲毫沒有表現出走神或者不耐煩,而是聚精會神地聽著。 聽著常浩南用平淡的語氣,講出一項項令人心潮澎湃的內容。 “……” “最后我想說的是,人的能力或許有大小之分,但態度和責任沒有,當一個人選擇扛起應盡職責,做好分內之事的時候,無論如何,他都能稱得上是自己這個世界中的英雄!” 當這最后一句話落下時,會場內的掌聲比他登臺之時還要熱烈數倍。 而且,經久不息。 常浩南的這句話絕非毫無根據的傷春悲秋,而是回顧自己兩世經歷的內心感悟。 一次重生,改變了很多東西。 但唯獨沒有改變過他選擇的方向。 這句話,不僅是說給臺下的聽眾,也是說給上一世的常浩南自己。 隨后,自然是頒獎。 因為證書已經提前發到了六名獲獎者的手中,因此今天只需要頒發一枚獎章即可。 禮儀人員的托盤上,放著一個精致的紅木盒子。 獎章是金色的,下半邊有半圈麥穗,頂部刻著五顆五角星。 而中間的圖案,則是兩個人,一人一只手,共同握著一把火炬。 象征薪火相承,生生不息。 頒獎的團領導親手把獎章取出,戴在了常浩南的胸前。 又是一位很熟悉的人。 “剛才的感言,講的很好。” 對方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期待著你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常浩南同志。” …… 儀式結束之后,自然還有面向獲獎者的其它慶祝活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