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是要研究一個叫平流層準零風層的東西,高度大概是……22km到28km,在這個范圍附近正好是東西風發生轉換,南北風分量也很小,能以較小的能源和動力代價實現飛行器的區域駐留或軌跡規劃。” “比如我們現在設計的這個飛艇,在有零風層的季節,載荷能力大概是沒有零風層季節的16倍到25倍。” 十分令人心動的數據。 雖然在上面部署一個雷達可能還比較困難,但如果只是做通訊中繼的話,應該是足夠了。 “也就是說,這個零風層的出現是季節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這樣的話,情況倒是會變得有些復雜。 工程人員還是比較喜歡穩定的現象。 “這就是他們準備研究的內容了,目前可以確定在瓊省附近,北緯10°左右的區域內存在一個從5月末到9月初的穩定零風層,平均風速不超過5m/s,這個數據也是我做飛艇設計時候采用的標準,至于更具體的理論部分,他們倒是跟我說過什么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之類的東西,但實話說我完全沒懂,你要是感興趣,我可以把那邊的聯系方式給你。” “我有……” 其實剛剛常浩南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林國范,二人之前在做飛機結冰預測的時候合作的相當不錯,并且對方也是氣象學專家,應該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這個項目是人家浙省大學那邊還沒做完的內容,學術界里面把別人正在做但還沒公開發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幾乎是掘人祖墳的大忌諱,非常敗壞名聲。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后還是點了點頭: “行吧,那師兄你幫我聯系一下他們,就說有一個關于應用層面的研究需要跟他們合作,京航大學和電科集團都會參與。” 雖然還沒跟14所那邊取得聯系,但常浩南還是很篤定地把對方也一起拉了進來。 主要是這個年頭,電科集團算是相對財大氣粗的主,有了他們的名字吸引力會更大一些。 “何必我來聯系,你給他們發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邊的一臺電腦。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過機翼顫振模型的那臺。 “實驗室聯網了?” 常浩南脫口而出,隨后才覺得這個問題跟“致遠星戰況如何”好像有點像。 但是沒辦法,自從去年夏天開始參與八三工程到現在,他就沒怎么在學校里呆過,對實驗室的情況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點點頭,起身打開了旁邊的那臺電腦,還有旁邊墻上掛著的貓,后者隨之發出嘎吱嘎吱的撥號音: “也不只是實驗室,像教室、圖書館這些地方也都連上了,據說學校計劃到明年給學生宿舍也通上網,不過都要按小時收費。” 90年代后半葉是華夏互聯網發展極其迅速的一段時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