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隨后的大約一個星期時間里,常浩南和徐洋帶著14所的工程師們完成了對繳獲吊艙電子戰部分的全部解析工作。 按照計劃,緊接著應該就是造個樣機出來試試效果了。 但是,進度恰好就卡在了這一步。 “其它部分都好說,大多數元器件在民用市場上能找到,我們只需要按照軍規重新封裝就行,剩下的一些,也可以用性能比較差的俄制或者國產產品替代,不會產生什么要命的影響。” 徐洋手中拿著繪制完成的電路設計圖,用極為懊惱的語氣對常浩南說道: “但是,就像我們第一天分析的那樣,這個吊艙采用了正交雙通道幅度量化DRFM,它的核心部分是一個采樣率極高的模數轉換器(ADC),我簡單查了一下,發現全世界應該只有德州儀器能夠生產,并且完全沒有對外出口的記錄。” “如果我們不用這個高速ADC的話,那整個吊艙對雷達波的反應速度會變得非常慢,甚至直接出現bug必須重啟,考慮到對空導彈從鎖定到發射命中往往也就是不到一分鐘時間,這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顯然,這種明明已經走完了前面的全部流程,卻因為硬件原因而無法走出最后一步的感覺并不好受。 “能不能考慮不用正交雙通道?” 旁邊的郭林想要退而求其次。 “那樣的話,對寬頻雷達信號的效果就會非常糟糕,幾乎只有實驗室價值。” 徐洋的回答相當于判了這個想法死刑。 他們費這么大力氣折騰,怎么可能只是為了搞出一個技術驗證設備? “其實,倒也未必一定要用單個的高頻ADC。” 常浩南腦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思路,而在經過系統驗證之后,發現是有可行性的。 “你有辦法?” 徐洋抬起頭,語氣重新興奮起來。 “至少值得一試。” 常浩南說著從旁邊扯過一張紙,鋪在面前的桌子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