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漢朝,元狩四年。 雖然看到了先祖以往的恥辱,但劉徹卻面色沉靜,眼神中依舊是自信的光芒。 縱然高皇帝的恥辱無可粉飾。 但他乃至他的父皇都認為這沒有什么好解釋的。 恥辱就是恥辱,就是用來警醒后人的,必須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記下來,才能讓子孫后代引以為戒。 當時的大漢確實不如匈奴,只能通過和親這種方式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這和平和還不是真的和平。 如此又怎樣,那些騷擾并沒有阻止大漢恢復國力,如今大漢已然再度強盛了起來,是時候一雪前恥復仇了! 【和親政策雖然換來了漢朝整體上的和平,但國家的顏面卻依舊在被羞辱。】 【一方面,匈奴屢屢騷擾邊境,用行動表明對漢朝的不屑。另一方面,冒頓本人還用個人行為嘲諷漢朝。】 【劉邦駕崩后,冒頓寫信給呂雉,大致內容就是:我們兩個分別統治中原和關外,可偏偏都是孑然一生,不如我們共同相伴?順帶著諸多貶低漢朝的話。】 【呂雉看到信的內容后勃然大怒,命人將其徹底焚燒。】 【可因為漢朝下國力衰弱也只能先忍了下來,回信自稱:自己年老色衰,發齒脫落,不足以自見。】 【莫頓收到回信后可能也明白沒有辦法從上層瓦解,便再度派使者前來漢朝,請求和親。】 —— 漢朝初年。 劉邦臉色少見的極其冷峻,他與呂雉確實不和,也不太喜歡兩人的兒子劉盈。 再加上他本身是漢朝的創立者,很多事情都是從大漢的利益上來衡量,因此呂雉當時的應對可謂不完美。 為了大漢,君主的個人顏面損傷一些又如何? 況且也沒有實際損傷到威嚴,倘若是自己,也不會做的比這更好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