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謂的埋樁,其實就是把幾根承重木埋進土地里。 而要埋樁自然就要挖坑了。 但沒有石鏟等工具,如何才能挖出一個坑呢? 隨著方寧越來越適應這野外的生活之后,他的思維也開始活躍了起來,就在方寧去取溪水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 土地很硬,沒有工具的確很難挖。 但如果往土地上澆上水呢? 土地被水軟化,化為泥坑,這時候用木棍搓兩下,再用手將泥巴挖出來,就能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輕松挖出一個坑來。 為了挖坑,方寧只能不斷在沙灘和營地間來回跑動。 方寧在地面的四個角,連同兩個長邊的中間點,挖了六個坑,每個坑的深度都要挖到他伸手都夠不到底為止。 這六個點就是樁坑,用來埋樁。 挖好樁坑,方寧并沒有馬上把樹木塞入坑中。 而是從之前的那些樹木中,挑出一些至少有他大腿那么粗的喬木。 大腿粗細的喬木,聽著好像很粗壯,但實際上,在海島上,如此粗細的樹木,也不過只是處于初生代,對比起那些需要環抱才能抱實的喬木,屬實還是弟弟級別的。 而這類喬木,普遍高度都有近六七米高。 方寧之前只是砍了幾根,并沒有多砍,而現在一規劃后,就發現這些用來做主體的喬木似乎不太夠用,于是,他便提溜著石斧又去叢林里砍了四棵拖回來。 加一起共計七棵喬木樹,要不是方寧自制了一個拉板車,光靠身體扛,那可是真費力。 這七棵喬木,方寧將其中兩棵折中劈斷,然后又修整了一下,便獲得了4根一樣長的原木。 這四根原木是插入四個角的承重木,每根都有近3米多長,足夠了。 再挑出兩棵筆直的喬木,修整成原木之后,方寧只保留了近5米的長度,隨后把多余的一截砍去。 這些砍掉的廢料,和修剪的枝條不能浪費,全部都是篝火的燃料。 如此,六根樁柱便修整了出來。 但這還沒完。 在樁柱沒立起來前,方寧還需要再做一個步驟才能立樁。 那就是作出搭建時候需要用到的榫卯結構。 說道榫卯結構,估計沒有幾個國人不知道這個老祖宗發明的堪稱基建神跡的文化傳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