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要搭建雨棚,先第一步是架設(shè)骨架! 方寧尋找的這個位置,有兩棵不認識的樹木相隔近三米聳立在兩邊。 什么樹種方寧不太熟,但它的葉片是橢圓闊葉。 這類樹木,大部分軀干都是筆直生長的,而且底部粗壯,用來做支撐柱顯然是再好不過了。 方寧首先用自己找到的一塊大石頭,用石頭在兩棵樹莫約額頭高的位置,用石頭在樹體表面勉強砸出了兩個凹坑,又用之前開鑿椰子的那塊石頭,勉強把這個凹坑修成了一個坎。 之后,他再找出了較為筆直的兩根粗木棍,用木棍在地上搗出一個坑,再將兩根木棍挨著兩棵樹木,插入土地中。 入土不深,最多十公分,但至少可以勉強支撐了。 有了這兩根木棍做支撐點,方寧這才將那根最長的木棍。 不,三米來長,已經(jīng)不是木棍了,這其實是方寧在叢林里拗斷的一顆小樹。 得益于這里的氣候條件,叢林生長的樹木,基本都是筆直的,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和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爭奪那來之不易的陽光。 小樹拗斷好拗,但要將那樹皮徹底切斷,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為了將這棵小樹完好的分離下來,方寧那可真是手口并用。 先用石頭墊在下面,上面開始不斷的砸,將其砸爛成為纖維之后,直接趴在地上上嘴啃,用嘴將纖維層咬斷。 沒辦法,這個辦法比用石頭磨來的快,現(xiàn)在時間緊迫,他也只能這樣了。 取出這根耗費了他最多時間的木棍,將木棍架在兩根豎起來的木棍上,當(dāng)做梁。 木棍的兩頭都靠著樹干的那兩個砸出來的凹坑,這樣,有了這個坎的固定,再加上底下兩根木棍做地面支撐,這個梁就基本不會掉了。 架好后,受力是ok了,那接下來就是固定了。 用之前在叢林里找到的有小拇指粗細的藤條,繞著樹體和木棍交叉式上下捆成米字結(jié),最后將末端收緊纏好。 另外一邊如法炮制,等到完成之后,最重要的梁頂骨架就架好了。 在野外搭建庇護所,特別是自己搭建的三角棚或者是遮蓋棚,這種梁頂那是重中之重。 這就和房子是一個道理,要是梁頂沒弄好,那么你可能睡著睡著,就會被自己搭好的庇護所給埋了。 正因為如此,很多野外生存的求生者,基本都是利用天然的地形搭建庇護所。 最好是那種不用搭梁的,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時間,又能睡的安全。 但方寧顯然不行。 他之前就觀察過了,這里沒有合適的地形,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梁搭好了,接下去就是坡面固定。 方寧撿了七根木棍,都是各有計較的,其中兩根都是三米來長,其他五根則是基本一樣長。 再次取出三根和之前做支撐的木棍一樣長短的木棍,其中兩根將其斜搭在樹體上,同樣的,用石頭在搭的位置砸出一個小坑,讓木棍不至于滑落就行,最后一根搭在梁的中間位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