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牧滿意的放下魚竿,開始用柴刀將砍回來竹子破開,他挑了幾截根部的竹節破開十片,成開花狀。 竹編時,一般需要將竹子暴曬后進行淋雨,再暴曬干水分,用時刮去竹節、竹毛,然后放入河里浸泡兩天兩夜,這時竹子的柔韌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但蘇牧不是在做工藝品,也不追求美觀,便是直接跳過了材料的精細處理,只做簡單處理。 地籠的結構并不難,一頭粗,一頭細,粗的一頭布置倒須,使黃鱔進入后無法游出。 這種地籠在后世很常見,但在這個年代還不多,村里的地籠大多不設置倒須,使用起來容易漏網,效果會差很多。 蘇牧破開竹子時,腦子里自然就浮現出了地籠的制作工藝。 竹子削成細長的竹條后,蘇牧開始用竹條在開花狀的竹節上穿梭交織,大半個小時后,一個兩層地籠就編織而成。 【初級編織(9%)】 蘇牧抹了一把汗水,覺得很新鮮,沒做停歇就開始編織第二個地籠,有了經驗后,再編織起來就輕松了很多。 不多時,又四個地籠編織而出,蘇牧對第四個地籠比較滿意,是這一批五個地籠里做工最好的一個。 地籠編織好了后,蘇牧沒有著急去放地籠,而是打算先將地籠放在院子里晾一天。 轉身回到屋內,這會他才從兜里取出那一沓的毛票和一小堆硬幣清點著。 除去大牛的賣魚錢,到手還有二十三元零三分。 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而昨晚,其實在把魚交給大牛之前,蘇牧已是稱過一遍重量,大牛說的斤兩也對得上。 他的確沒有看錯人。 蘇牧減去這兩天的開銷,一碗爆炒鱔魚,一碗香辣鱔魚面,還有一根冰糖葫蘆,如今他賣魚的錢已經有九十元三毛九分錢了。 等明天大牛賣了魚,就能突破百元大關。 “先定個小目標,當個萬元戶。” 在八十年代,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被稱為“萬元戶”,這是身份和身價的象征。 要知道在這個年代里,角和分才是最常用的貨幣,甚至這會所使用的第三套貨幣,最大的面額也不過是十元面值的鈔票,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大團結”。 哪怕是八十年代末,發行了第四套貨幣,其中五十元和一百元面額的發行量也是最少的。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會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可想而知,想要在這個年代成為萬元戶的難度。 不過蘇牧卻很有信心,這條路他走過一次,第一次走的很坎坷,走到最后成了孤零零一人。 但這一世蘇牧不會重蹈覆轍,前一世的遺憾不會再發生。 晚上,蘇牧簡簡單單炒了個蛋炒飯,然后加了些豬油渣就解決了晚飯。 饒是如此。 炒飯的香味隨著炊煙飄散,就又把隔壁的胡叔和李嬸饞壞了,屋里頭的胡有田只覺心中像是有根毛在撓著。 聞的著卻吃不著,很是折磨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