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如此一來,困擾趙匡胤的藩鎮割據的問題不說能夠完全解決,至少也能解決一大半。 既然有了修士,那對那些士兵就不必如此防范了,反正他們也掀不起來太大的風浪不是? “可是……為何要這么做呢?” 趙匡胤有些不解。 秦天聞言頓時有些語塞。 因為在趙匡胤的眼中,外敵,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實是翻不起來太大的風浪的。 因為這完全是有歷史可以遵循的。 往前數一千多年來,從未有一個王朝是滅亡在游牧民族手中的。 或許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過強大的時刻,但歸根結柢,他們始終都被不會是中原王朝的對手。 只要實現全國統一,那么游牧民族就算強大,也只是一時半刻的強大,根本不會對政權造成根本性質上的威脅。 相反,從古至今,這么多大一統的王朝,幾乎全都是從內部開始崩潰的。 如果不是農民起義,不是藩鎮割據,游牧民族的騷擾也只不過是一時的陣痛罷了。 所以在趙匡胤的觀念之中,既然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國內的問題,那為什么不干脆直接解決。 反而是要放開口子,轉而把精力放到對付外敵身上去? 秦天罕見的沉默無語了。 不能說趙匡胤的認知不正確。 因為歷史確實正是如同趙匡胤所說那般,從古至今,從未有一個王朝是滅亡在游牧民族手中的。 那些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國家內亂,至于外敵入侵,也只不過是在這把火上添了一把柴而已。 他們從始至終都不是根本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才導致了后來的宋朝最終亡于蒙古人之手。 當然,這也和北方出現了無數雄才大略的偉人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說成吉思汗。 “如果他們只是芥蘚之疾,那為何歷朝歷代,無數王朝下來,千百年來,從未有人真正解決過這個問題呢?” 秦天沒有回答,反而是拋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你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一時的和平,那這個話題就可以中止了,按照你的想法執行下去,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可你若是想要長治久安,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面對。” 秦天緩緩的說道。 “李世民曾與我坐而論道,今日,便讓你一觀當年我們二人的談話。” 秦天所說的自然是那日和李世民討論如何處理突厥人等少數民族的話題。 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自古以來都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受限于氣候環境等因素,中原王朝衰弱的時候,就是游牧民族強大的時候,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 只有真正的對他們實行有效的統治,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就如同南方蠻夷之地的改土歸流一般。 自從后漢開始,王朝就對南方的蠻荒之地實行改土歸流。 這個政策的出現也有秦天的影子在內。 經過幾百年的改變,南方已經徹底成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而對于北方的草原來說,想要解決游牧民族的入侵的問題,也只有實行徹底有效的統治這一個辦法。 可現在的宋朝完全做不到這一點。 前漢沒有做到,后漢也沒有做到,大唐也做不到,宋朝現在自然也做不到。 因為這是一個需要維持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工程,完全不是一代人或者幾代人就能解決的問題。 而現在的宋朝連保全自我尚且困難,更不要說去徹底解決游牧民族的問題了。 別的不說,光說那燕云十六州,以宋朝目前的情況,需要多少年才能完全收復? 趙匡胤的確是雄才大略,但萬一他解決不了,難道他的孩子,他的孩子的孩子也能繼承他的雄才大略嗎? 以前的王朝沒有亡于外敵,并不代表宋朝也不會。 因為此前的王朝開局也從未如同現在的宋朝這樣困難過。 即便是蜀漢,也有諸葛亮這般雄才大略的政治人才,有劉備這樣完全信任手下的君主,加上當時突然出現的高產農作物才勉強做到了統一天下。 而現在的宋朝有什么?能否統一天下還兩說呢! …… 良久,趙匡胤緩緩睜開眼睛。 看了當日秦天和李世民的談話,趙匡胤感慨良多。 他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小瞧了北方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