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荊州不可守,劉備只能無奈棄城而去,一路上愿意跟隨劉備的人也越來越多。 到了襄陽的時候,諸葛亮提出建議,建議劉備攻打的襄陽。 此時襄陽還在劉琮的掌管之下,同時還有小部分曹軍駐守。 拿下襄陽對劉備而言毫無疑問是大有裨益的。 可劉備又如何能夠狠下這個心來? 縱使劉琮再怎么混賬,劉表畢竟是將劉琮托付給自己了,如果他打下襄陽,劉琮難免會有所損傷,這讓劉備心中極為過意不去。 劉備想要盡可能的和平解決這件事情,于是便在城外叫喊,希望劉琮能夠出面悔改。 但劉琮自知理虧,哪敢面見劉備,只恨不得挖個坑把自己買起來。 外面大軍壓境,劉備若是真有攻打之心,只怕襄陽城根本受不住。 劉琮甚至已經(jīng)開始收拾細軟,隨時準備出城跑路了。 在外面喊了整整一個下午,看到劉琮沒有反應(yīng),劉備無奈,知道劉琮這是鐵了心不和自己見面了。 當下只能在襄陽城外修整一夜,第二天再出發(fā)。 劉備卻是沒有想到,劉琮居然如此不得人心,第二天一大早,襄陽城內(nèi)居然有無數(shù)百姓將士出門投靠。 見到這幅場景,劉備既欣慰又無奈。 帶著這么多人逃命顯然不是上策,但別人已經(jīng)舍棄家業(yè)勢要跟隨自己了,難道劉備還能拋下這些人不成? 于是劉備無奈,只能帶上這些人再次踏上了逃命的路程。 到了當陽的時候,劉備麾下百姓將士竟是已經(jīng)約莫有二十萬之數(shù)。 到了劉表之墓的時候,劉備還特意前去祭拜了一番。 在劉表墓前劉備說了很多,越說越自責,到最后竟是涕淚四流,不能自已。 在劉備看來,丟掉荊州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雖然代領(lǐng)荊州,但沒能守住荊州,以至于成了現(xiàn)如今這般模樣,這讓劉備感到自己愧對劉表的托付。 如果不是關(guān)羽張飛二人拉著劉備,只怕劉備能哭暈過去。 他心中的自責和愧疚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而在這里,諸葛亮也認清了劉備的本質(zhì),不由得發(fā)出一聲嘆息。 劉備無意是一位仁君,若是放在盛世,有此君主真乃天下百姓之大幸。 可現(xiàn)在是亂世,是人命如草芥的亂世。 在亂世需有鐵石心腸,萬萬不可有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只會錯失大好的機會,只會讓局面無可挽回的滑向深淵。 劉備可以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但絕對做不了一個銳意進取的開國君主。 此人實在是太過感情用事了。 只是…… 諸葛亮嘆了口氣。 這也正是劉備的優(yōu)點不是嗎? 在這亂世之中,需要有一位有同情心的仁君來兜底,來作為天下梟雄的底線。 有劉備在,諸葛亮才能看到一絲希望。 如果當真希望劉備成為曹操那般的梟雄,那諸葛亮為何不直接投靠曹操? 這是劉備的缺點,也正是劉備最大的優(yōu)勢。 諸葛亮不準備過度的改變劉備。 仁義難道是缺點嗎? 在這亂世之中,在這缺乏實力的關(guān)口,仁義反而能夠更好的凝聚人心,幫助劉備積累起最開始的勢力。 這些自愿追隨的百姓和將士無意就是最好的證明。 存地失人則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得。 只要有人心,有百姓愿意追隨,那自然就可以積累起力量。 星星之火,未必不能燎原! 這也是諸葛亮對劉備有信心的原因。 在祭拜過劉表之后,大軍很快再次上路。 行軍趕路和常人出行是完全不一樣的。 人越多前進的速度也就越慢。 若是只有劉備一人,一人兩騎,只怕日行百里都不是問題。 但人一多起來,每日行軍能有十數(shù)里便已經(jīng)實屬不易了。 偏偏現(xiàn)在時間緊張,根本由不得劉備如此慢悠悠的行軍了。 不要看他們現(xiàn)在人數(shù)眾多,但真正能夠戰(zhàn)斗的將士卻是沒多少。 若是敵人真的打了過來,將士們不但要負責迎敵,還要負責保護這些百姓。 現(xiàn)在最好的選擇無疑是拋下這些百姓,只帶上將士們輕車簡從,速速出發(fā)找到根據(jù)地安頓下來。 如此方能回過頭來支援這些百姓。 至于這些百姓的安危……那就只能讓他們自求多福了,希望敵軍追上來之后,不會對這些人下死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