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三殿俱焚與南原失守】-《我們是文官集團》
第(2/3)頁
鄭承憲簡直驚呆了,這到底是講和還是恐嚇?他不敢相信豐茂守這番不著邊際的話,于是故意說道:“二十萬天兵已渡鴨綠江,自義州至全羅道,相繼出來,連續運糧。觀你等反復,當剿殺無疑,還有什么可講和的?”
豐茂守聽了語氣漸軟,他揮退守下,又朝鄭承憲附耳說道:“關白希望打下全羅、慶尚、濟州之后,退兵宜寧、慶州等處屯據,招募朝鮮散卒遺民聯合我軍大作農事,儲備兵糧,年復一年,以圖蠶食朝鮮。而且他還勒令我等部將以妻子、兒女作為人質,萬勿違抗命令,我已不得已交出了我的家人?!?
“現在關白又下了新的命令,說朝鮮多山城,攻城之難遠非壬辰可比,宜寧、慶州這兩處,即便花費一年,也要將其攻克。能擊者重賞,不能擊者,當重罰。正是這道命令,部將們都膽氣倍增,說可以先用厚防牌和載有大銃的炮車遮前而進,就算你們投石頭、射箭也可以抵擋一陣,然后再逐漸迫近城池,城外設置木柵,與你們相持,不消數日便可攻破。你們既已知道了這些計劃,就應當做好防備。”
“還有啊,你們呢要把老弱先移走,然后領精兵入守,多多聚集糧草、軍器,城池呢也要圍個四五圈,這樣才能保萬無一失。即便外郭守不住還有內城,軍心有所依仗,城池必定可保全。你要將我說的這些轉給你們兵道使,不要錯失時機?!?
鄭承憲依然一臉懷疑,看著他。
豐茂守又嘆道:“我這番話看似背叛我國,但我也厭惡此次出兵。只要你們能守住一兩個城池不敗,我們日本必定撤兵,所以才對你這么說。而且你們兵使曾對我很客氣,信義難負。假如……你們軍器不備,也不必死守,萬一被我軍攻破,只會受辱于我軍,所以,千萬慎重……”
鄭承憲心情復雜地回去了,并將這些情報稟告給了金應瑞。
————
八月四日,倭軍左先鋒小西行長入侵慶尚道的泗川、南海島,而右先鋒加藤清正同一天攻下咸安、草溪。
八月五日,朝鮮慶尚道的各地守將聞風而逃,晉州牧使放棄了鼎蓋山城,慶尚道右兵使金應瑞逃到了陜川,作為朝鮮最高統帥的都元帥權栗逃到了星州,都體察使李元翼逃到了金烏山城。
六日,倭軍的船只逼近了全羅道的求禮,求禮是全羅道門戶,地位十分重要,然而求禮縣監李元春棄城往南原逃去。
到了八月八日,
此時的南原城內,該逃的人已經逃了,不該逃的人也逃的差不多了,坐鎮南原的副總兵楊元開始分配城中兵力:城上布兵力八百,土堞配置兵力一千二,此外一千則作為游擊。
也是這天,倭寇右軍一路縱火,殺到了慶尚道邊境的局昌、山陰。
十日,李元春逃到了南原,楊元這才知道倭軍大體行進速度,他擔心倭軍會占據城外的蛟龍山城,于是便命南原府使放火燒光了山城的民居以及南原城外稠密的房屋。
看到蛟龍山城化為廢墟,楊元眼底還是閃過一絲后悔,當初他才進駐南原時,并沒有聽取接伴使鄭期遠的建議:放棄南原,改守蛟龍山城,如若不可,則兩城同守。
他當時直接就拒絕了,本來兵力就不多,只能固守一處,若再分心防守,豈不軍心都要渙散?并且還把蛟龍山城的軍器、糧食全搬進了南原。
可如今來看,南原地處平原,根本無險可守,還不如蛟龍山城。只是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
十一日,左軍從求禮出發,并在求禮北面山頭宿星嶺駐扎,隨后偵察小分隊便在城外展開偵察。十二日,小西行長等部下宿星嶺,屯兵于南原城外的源川院,其先鋒又抵達寥川河,并在東南方向三十里開外的地方放炮,一時炮聲隆隆,硝煙漫天。
同一天,全羅道兵使李福男,防御使吳應臺率一千人協守南原城。只是中途遭倭軍截殺,進城后也只剩七百人,加上楊元的三千兵馬,城內總兵力不超過五千。
八月十三,
這天,天氣似乎也挺作美,不過配著城外漫山遍野,四處黑壓壓的人影,楊元一口老血堵在喉嚨出不來。他又想起了碧蹄館那次戰役,同樣是力量懸殊……他能僅憑一千人就能殺開缺口,而讓李如松等人全身而退。
這次呢?李如松附體有戲嗎?
四門同時受敵,城內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只得分散在四處,南門是宇喜多秀家親自帶領家將駐守,他看看時辰,再看看不遠處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南原城,很快發出了攻城命令。
天空本來湛藍,可很快,就被染上了一層血色。炮火轟鳴,嚎叫、咒罵、哭泣,再配上箭矢刺入肉里的撕裂聲,石頭被重重砸下的聲音,火器射中肉體發出的沉悶聲,空氣中彌漫著血腥之氣……如此種種,就像十八層地獄的人間再現。
攻城頭一天,明軍的火炮占了優勢,到了十四日,倭軍為了盡快攻下南原,改變了進攻方式,不僅找來登城工具,還打算填平城外的護城河。并在護城河外豎起三層木柵,以防止城內突圍而出。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松阳县|
峡江县|
启东市|
炉霍县|
尚义县|
抚州市|
洛南县|
手游|
图们市|
南雄市|
理塘县|
康定县|
开江县|
皮山县|
滦南县|
五华县|
景德镇市|
嘉兴市|
兴城市|
东港市|
阿尔山市|
安吉县|
东丰县|
神池县|
特克斯县|
宜君县|
二手房|
日土县|
星座|
竹山县|
固安县|
密山市|
巴马|
晴隆县|
会昌县|
祁连县|
崇仁县|
岫岩|
牙克石市|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