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3年前的某天,在米花町某地,又一個公司社長被殺害。 本來只是一個小案子,事后卻引來網民熱議,到最后警視廳不得不召開記者會議。 面對洶涌的懷疑,他們反復強調被抓的人就是兇手,警察沒有抓錯人。 案件會引起那樣的爭議,是因為兇手有兄弟。 ——一個和他幾乎一模一樣,哪怕是親生母親都會認錯的,雙胞胎兄弟。 …… 在上個世紀,一位作家曾經提出過寫推理小說的十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如果有雙胞胎或長相極為相似的人,必須提前告訴讀者。 小說里的雙胞胎會混淆讀者,現實里,同樣如此。 “被抓的是哥哥,名叫小柴幸一;而很多民眾認為他弟弟小柴幸二,才是真正的兇手。” 目暮警官是當時處理這起案件的警察,在想起來后,他給出了更詳細的信息。 松田陣平作為爆炸物處理班警察,對那起刑事案同樣印象深刻。 犯人為確保炸死社長,不止在辦公室,還在地下車庫以及車內都安裝炸彈。 他去拆彈,因為那些炸彈做工精細,他花了一點時間才拆掉,在出來后正好見到那個犯人一哭二跪三懺悔的全過程。 目前沒什么新線索,去查工藤家保姆以及小柴幸二去處的警察暫時沒回來,目暮警官就簡單講解起了那個案子。 “小柴兄弟的父母是很有名的鋼琴家,他們在父母熏染下,從小一起學琴,哥哥天賦出眾,弟弟能力平平。” “在十六歲那年,他們一起報考維也納音樂學院,但只有哥哥被錄取,弟弟沒有。” 青柳彬光突然輕輕“咦”了一聲。 在他們看向他時,他坦誠回答道:“沒想到我差點和小柴幸二成為大學同學。” “青柳老師就是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教務主任適當地開口。 “……” 安室透沉默不語。 維也納音樂學院……說得好聽,從朗姆給他的資料來看,青柳彬光明明是4年前從紐約大學法律專業畢業。 不過安室透沒當面揭露對方畢業院校造假,他自己去各種公司調查時,各種謊報的畢業院校也有好幾打。 “或許是出于對弟弟的同情,不想太打擊他,小柴幸一最終沒入學,而是回到日本,打算考堂本音樂學院。” “可惜沒有去成,在那年,他們父母遭遇意外雙雙去世,親戚又鉆法律空子,奪走他們大部分遺產。” “他們兄弟二人從此輾轉在各種廉價公寓內,放棄了鋼琴。后來他們都考上大學,然而昂貴的學費,讓他們中只能有一個人繼續接受學業……” 目暮十三壓低帽檐,他知道這個犯人的經歷很不幸,可得說出來讓大家聽后一起分析。 “……最后,是哥哥放棄了。他選擇讓弟弟繼續讀書,自己提前步入社會,開始工作。” 日本是個重視學歷的地方,就拿警校舉例,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生進去培訓時間都不一樣,學歷低的,培訓時間得增加一倍。 “高中畢業的小柴幸一一直在打零工,之后加入一家爆破工程公司,成為了地下車庫的保安。” “而小柴幸二,在學校內的成績雖然不穩定,時好時壞的,仍然成功從大學畢業,和哥哥進了同一家公司,成為一名爆破工程師。” 在場的人幾乎都沉默了。 一對雙胞胎兄弟,本來哥哥是天才,弟弟是庸人。 結果時間一晃,哥哥變為經常受氣的保安,弟弟成了薪資、待遇和地位都比他強的工程師…… “所以哥哥心里不平衡了?” 第一次了解這起案件的另一個警察好奇問道。 目暮警官點點頭:“是的,根據鄰居的證詞,他聽到他們兄弟吵架。雖然吵架的具體內容沒聽清,但鬧的動靜很大。” “接下來就是那起案件。”他繼續道,“那家公司的社長辦公室發生爆炸,社長當場被炸死,事后警察調取走廊監控,很快鎖定了小柴兄弟。” “小柴幸二在案件一周前的爆破作業中發生失誤,對公司造成嚴重損失,還需要高額賠償,再加上拍到的錄像里嫌疑人穿工作服,所以警方第一懷疑對象是小柴幸二。” “可是,當時正好在大樓隔壁餐廳就餐、聽到動靜來協助破案的工藤優作看過現場后表示,兇手其實是小柴幸一。” “他們兄弟長相和體型幾乎一致,即使是一直見到他們的同事,日常都是靠衣著才能辨認,是哥哥穿上弟弟的衣服、故意偽裝成弟弟犯了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