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紐約。 正午時分~ 曼哈頓49街,ihapwolleny牛排館。 大衛和馬格·路德維斯、德文修斯·馮·斯賓塞,三人坐在一個角落里的餐桌旁,共同舉起了酒杯。 三人共飲一杯之后,大衛拿起刀叉切下一塊牛排放進嘴里,向斯賓塞笑道。 “你剛才提到教育的重要性,讓我想起著名的哲學家、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 “他多年前出版的《經驗與自然》,我雖然已經買了卻沒有抽出時間仔細閱讀,感覺很遺憾。。” “哦?”斯賓塞停下手里的動作,看著大衛笑問道。 “你買他的書,是因為比較贊同他的思想和觀點嗎?” “觀點?” “你指的是哪方面?” “教育!” 大衛聽到斯賓塞又向自己提出了一個新“考題”,認真思索片刻后,笑道。 “他提倡的部分教育理念,我都比較贊同。” “比如他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生活這個名詞,不僅包括物質的方面社會發展水平和家庭經濟條件,也包括非物質的方面的社會制度、民族風俗和信仰、娛樂和職業等等。” “它是這兩個放米娜的體驗的總和,也是人類全部種族生存發展至今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這樣的社會生活,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經驗、交流和傳遞經驗的成長過程。” “所以杜威教授認為,教育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教育必須與兒童生活融合一體!” “然后~如果我們再從教育即生活的角度出發,要求把學校辦成和現有社會制度一樣的環境,以便從中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就是杜威教授對教育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思想觀點~學校即社會。” “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長。” “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它雖然與現實的社會環境的區別很大,但對于心智逐漸成熟的孩子們來說,它把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目標性的分成若干部分和要素,讓孩子們逐步、分階段地吸收消化的過程,是非常有利的。。” “從我走出校門、走出小鎮來到紐約,心里對于沒能上大學留下的遺憾,耿耿于懷。。” “但是~”大衛忽然話鋒一轉,停下用餐的動作,看著斯賓塞說道。 “到底要讀那些書有用,那些書根本無用,甚至是會讓我構建一個錯誤的擬態環境,進而對某些書中強烈反對的人或事物抱有刻板成見。。?” “不讀書被人騙,讀書被書騙。。” “斯賓塞先生,你能告訴我應該怎么選嗎?” “呵呵~” 斯賓塞聽到大衛能說出這樣“警醒”的句子,臉上露出頗為驚訝的微笑,答道。 “有一句,被很多人奉為心靈雞湯的名言~”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但我認為,它的確是名言,卻也是一句最卑鄙、最無恥的名言。” “因為,它否定了許多人心中的良知、信仰和契約精神。。” “它引導人們走向極端的自私自利,讓人們心安理得的認為勢利眼、冷酷無情、袖手旁觀、麻木不仁,背叛、欺凌、勾結、陰險、相互算計等等,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約翰·杜威出生的1859年,恰好是達爾文發表名著《物種起源》的一年。” “他出在一個中產家庭,從小就非常聰明,很順利就進入了佛蒙特大學學習希臘文、拉丁文、解析幾何、微積分和哲學等課程。” “大學畢業后他繼續研究哲學,并在全國哲學學術論文雜志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也收到了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系的邀請。。” “約翰·杜威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先是在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短暫任教兩年,又前往芝加哥大學擔任哲學系、心理學系和教育系主任,并兼任該校教育學院院長。” “但他在芝加哥大學任職期間,與校長威廉·哈珀等人產生了巨大分歧,很快就離開了芝加哥大學,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工作。” “一戰爆發后,有部分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專家學者們,為了躲避戰火紛紛背井離鄉來到紐約,加入了哥倫比亞大學。” “當時的哥大是全米國接受外國留學生最多的高等學府之一。” “約翰·杜威,憑借著他在教育界和文化界積累下來的威望,吸引了無數來自東西方各國的學生,讓他在國際上與日俱增。。” 斯賓塞先生端起紅酒杯向大衛示意,眼睛微微瞇起,欣賞著他臉上露出的驚訝和思索,笑著繼續說道。 “當他決定從英國來到米國攻讀博士學位時,他的命運就已經因讀書而改變了。” “可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他選擇加入共濟會!” “共濟會?”大衛表情怪異的看著斯賓塞,問道。 “你也加入了共濟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