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分生區是位于根冠內方的頂端分生組織。分生區細胞能不斷分裂,一方面小部分用來形成根冠細胞,而大部分則向后經過細胞的生長、分化,形成根的各種結構;另一方面保持自身原有的體積。[2] 伸長區的細胞由分生區細胞發展而來,分裂能力已減弱,細胞延長軸伸長。伸長活動會導致原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損壞,使之出現缺層(lacuna)。 根毛區細胞已是成熟的細胞。根毛由表皮中的毛細胞(trichoblast)生成,可有效地增大植物根部的吸收區域。 莖 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是大多數植物可見的主干。當然,例如仙人掌的變態莖。莖下接根,通過木質部將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和礦物質往上運輸到各營養器官,通過韌皮部將光合作用的產物往下運輸。莖來源于植物胚胎的胚芽。胚軸組成部分的莖,準確地說是子葉下的部分。 莖 最早擁有莖的植物為現已絕種的庫氏裸蕨,現存則是松葉蕨,他們沒有真正的根、葉。因此維管束植物(導管植物)中,最早出現的器官是莖,根葉則是由莖演化而成。 變態莖 有些植物的莖,其功用已經特化不只是支持和運輸的功能,其形態也不只是著生枝葉,稱為變態莖。 常見的有仙人掌的塊莖、洋蔥的鱗莖、荸薺的球莖、姜的根莖、草莓的走莖、葡萄的卷須(莖卷須),還有莖(枝條)特化成葉狀的蘆筍等。 葉 葉是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側邊發育自植物的莖的葉原基。葉內含有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同時,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過葉的氣孔實現的。 葉 葉只出現在真正的莖上,即只有維管植物才有葉。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所有高等植物都有葉。相對地,苔蘚植物、藻類、真菌和地衣則沒有葉。在這些扁平體(thallus)中只能找到與葉相似的結構,但只能作為類似物(analoga)。 完全葉包含三部分:葉片,葉柄和托葉。 葉片指的是完全葉上扁平的主體結構。它會盡可能地吸收陽光,并通過氣孔調節植物體內水分和溫度。 葉柄是連接葉片與莖節的部分。 托葉著生于葉柄基部兩側或葉腋處,細小,早落。不同的植物種類,托葉的形態也不同。例如豌豆有著大的葉片狀托葉,而洋槐和酸棗的托葉則是針形,山櫻花的托葉為羽狀。其作用是保護幼葉。 變態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