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后,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莎草紙”并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制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發展歷程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國南方,并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中國在6000年前已經發現豐富樹皮布文化,樹皮布在植物上采用構樹(楮樹)、榕樹等,前者也是中國造紙所采用重要的植物。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紙張發明的時間大大向前推進。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于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 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后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于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制作。 1957年sx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制作年代當不晚于西漢武帝時代。之后在xj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200年。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于西漢初年。早在西漢,中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宋蘇易簡《紙譜》:“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 造紙,舊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類纖維質之柔韌者,煮沸搗爛,和成粘液,勻制漉筐,使結薄膜,稍干,用重物壓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紙,多為機制。從現存世千年以上的書畫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紙作為書畫紙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