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末劉項相爭時,劉邦被項羽封于漢中。劉邦為迷惑項羽,示無歸意,“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褒斜道一度斷絕。 漢武帝時拜張卬(ang音昂)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500余里,據《郙閣頌》載:“憑崖鑿石,處穩定柱,臨深長淵,三百余丈,接木相接,號為萬柱”。 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又兩度修治。 三國時期魏蜀相爭,褒斜道一度斷絕,但其間也曾有四次大的修葺。 第一次為蜀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鄧芝、趙云拒魏,燒毀赤崖棧道,之后諸葛亮組織人力修治。第二次在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數道并入,深入險阻”,“鑿路而前,……治道功夫,戰士悉作”。第三次在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為六出祁山,大舉修道并治斜谷邸閣。第四次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將李苞“將中軍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閣道”。 三國時的褒斜棧道,因諸葛亮屢為水患之苦,乃取其立柱,改成“千梁無柱式”。 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70年)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也曾兩度修治褒斜道。其后據《石門銘》載:“自晉氏南遷,斯道廢矣”。 自北魏以后,褒斜道線路多次變化。 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修治自回車至褒谷的棧道。回車道新線將褒斜道北段改為北連陳倉故道北段,南越紫柏山、紫關嶺至回車而后接秦漢褒斜道南段。其路線大致相當于元代以后的連云棧道線和今寶(雞)漢(中)公路線。 唐代前期,褒斜舊道仍通行旅,但非驛路。唐中葉以后,褒斜道已離舊線,行于寶雞、散關、鳳州間的陳倉道。 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興元節度使裴度奏修褒斜路,其路線仍沿秦漢褒斜道舊線,但在西江口東北太白河至今太白縣城嘴頭鎮之間,選用了一條更為近捷的路線,即由嘴頭鎮往南經方才關、蔣家墳、魯家崖、磨房溝,沿太白河而下,至田壩子入留壩縣境,再經桑園壩至江口與褒斜舊道合,此即《元和郡縣圖志》所載的太白山路。今太白河鄉茍家河至王家莊一帶,仍留有棧橋孔遺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