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荀子(約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國晚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時稷下學宮的主要思想家田駢已于齊襄王時故去,齊國需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職。后齊國有人詆毀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國,被春申君任命做了蘭陵(今中國sd省ly市)縣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職,在蘭陵(今中國sd省ly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著相當顯著的貢獻,所著《荀子》一書,又名《荀卿子》,集中體現了其學術主張理論思,強調“禮”在社會中的規范作用。“禮”不僅是一個人人生的最高準則,而且也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 認為人的道德品質是后天形成的,是環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還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命題。對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別名:荀況、荀卿、孫卿 字:卿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趙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趙國 人物生平 世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