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易經,是一部闡述天地萬物、宇宙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和辯證思想的哲學典籍,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運行的規律,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他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博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生命、自然、科學、政治、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 簡介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現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易》相傳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時,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 對于《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 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圣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并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 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于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 《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預測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為孔子所撰。 周易,所謂周者:一為“周代”,二為“周普”。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后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易”者,“日月為易”,象征陰陽。 《周易乾鑿度》云“‘易’一字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簡易、變化、不變三層含義。即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 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顯就有隱,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和諧有序。 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則隨緣而變;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 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易經》目錄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訟卦》第六 《師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