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吳立仁不明白包拯為何要這樣說,無論妥不妥,這都是他現(xiàn)在要行的方針,“為何?希仁慢慢道來。” “荊州劉景升乃漢室宗親,若無正當名義討伐,恐在天子面前不好交代,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責令不從。況且荊州多奇人異士,若是攻劉表不成,定然深受其害。還請主公三思!” 吳立仁搖了搖頭,他明白包拯的意思,“劉景升雖然漢室宗親,但是漢室傾頹之時,董卓逆賊橫行之際,當年十八路諸侯相約討董,不見其興兵相助,如此安是漢室宗親所應行之事?當李傕郭汜橫行三輔,天下諸侯無不扼腕長嘆,忠義之士無不痛哭流涕,劉表小兒卻仍然據(jù)守荊襄,置身事外,如此又算什么漢室宗親?再后來,袁術逆賊僭越大寶與壽春,我與其相約討伐之,奈何其中途退兵,幾乎令我大軍全軍覆沒,討袁大計幾乎功虧一簣;更有甚者,破壽春之際,我與袁術苦苦鏖戰(zhàn),劉表匹夫卻趁我不備,攻我廬江,如此可算名正言順乎?” 包拯依然沉著臉,波瀾不驚地答道:“可以。然而主公卻要討伐劉表之罪名公之于世,讓世人皆曉得其狼子野心,反復無常,則大事可成也!” 吳立仁一下子明白過來包拯的意思,雖然這些理由吳立仁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才能算得上名正言順,也就是需要出一個討伐檄文,比如袁紹攻曹操的時候陳琳寫的《討曹操檄》。 “既然希仁有此見解,是否已經(jīng)準備好了?” 這時,只見公孫策從衣袖中掏出來一張絹帛,遞到了吳立仁手中,吳立仁打開看了一邊,剛剛自己所說的都已經(jīng)在檄文中出現(xiàn),而且還說明了劉表如此行事其實是包藏禍心,圖謀不軌,是國之蠹蟲,故而吳立仁才會為國鋤奸。文采雖然不如陳琳那么好,不過也算是一針見血,直擊劉表的痛處。 “此檄文是希仁所做還是公孫先生所作?” 這時候公孫策上前答道:“是學生所做。曾看到秦昭大軍往廬江,學生便想到主公可能會對劉表有所行動,故而才做了此檄文,望主公恕學生越俎代庖之罪。” “公孫先生此文,文采非凡,正好能為我所用,豈會怪罪?汝先與希仁在合肥勤勉做事,等我征討劉表而回,再行封賞。” 吳立仁此時明白了公孫策的心思,他是不甘于平庸,想在吳立仁面前表現(xiàn)一番,故而才上了檄文。 公孫策十分高興,連忙拜謝道:“多謝主公!” “滴!檢測到宿主獲得公孫策親密點8點,當前宿主擁有親密點89,仇恨值35。” 這意外得來的親密點,讓吳立仁心中還是有點小意外,他又勉勵了一番兩人,結束了這次的“踏青”之行。 吳立仁在合肥沒有耽擱今天,和冉閔、樊梨花等交代了一番,便啟程趕往了廬江郡的治所舒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