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你問吧?”高翰文看著大家都聚到一起,對徐大說道, “這,也沒什么。主要是之前聽到朱賡小老師講歸納法時,我在想可不可以用歸納法來治民呢?只要我們能把人群中的各種共性找出來歸類,就能順藤摸瓜,事半功倍,可以嗎?”徐大有點不確定地問道。 “你舉個例子呢”高翰文說實話被小舅子驚訝到了,真的是我大明怎么到處都藏龍臥虎呢。 “比如士紳與佃農,商人大戶與雇工,比如血緣差異,比如身份嫡庶這些,高老師覺得呢?”徐大小聲地問道。 “這個思路其實很好的,通過對大明子民的歸類,分析結構差異。抓住人民共同的利益,與利益的沖突。有上下同利,自然能上下同力,一呼百應。有利益沖突,自然能有的方式,不至于緣木求魚。你能獨自想到,真的是難能可貴?!备吆参南仁菍ψ约哼@個小舅哥猛夸一頓。 “但是,這東西可以做但不能說,決不能過分的宣傳” 徐大原本很開心的,一定到高翰文這個但是,面色一下又低落下來了。 “為什么呢?”徐大有些不服氣地問道。 “因為這東西,一旦有超過兩個人同時提倡一個標簽,那誰是最純最真的那個呢?這東西,羅學上也叫想象的共同體。這東西在概念上容易被人利用,從而導致無限可分” “我舉個例子,商人與雇工,那中間的掌柜怎么算?而且雇工之前,長工往往也欺負短工,短工又欺負零工。誰是最純的那個工,誰又是最純的那個商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