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山楂滯銷了-《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第(3/3)頁
“行,先把作業寫寫,我做個菜,咱吃飯。”唐植桐揉揉妹妹的腦袋,繼續當自己的廚師。
吃吧,吃吧,香蕉雖然屬于四季水果,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從今年開始,往四九城的供貨量會逐年下降,明后年全年也就幾百噸的樣子。
在去年的時候,香蕉供貨量還是很可觀的,但對于唐家來說也是稀罕貨,其實在今年以前,唐家很少吃水果,不是因為不想吃,而是因為窮,就像是某年月餅賣不動一般。
為了生活只能降低消費,所以無論大閘蟹開始宣傳“減產”,試圖用減量增加的方式拉高利潤,但消費能力擺在這,還真不一定能如愿。
月餅好歹還有個“中秋節”的光環,大閘蟹有啥?大閘蟹滯銷,救救蟹農嗎?
還有那些賣鴨下水的,稍微一抓就是三五十塊錢,那可是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費!
這么個賣法遲早得玩完,十塊錢三根,還買三送一的衢州鴨脖不香嗎?
整天報道什么居民存儲率上升、利率下降,同時還“大額存單得靠搶”的新聞,小老百姓蹲一旁看熱鬧,反正也沒錢存,不用去搶。
吃完飯,唐植桐洗了些山楂,一邊收拾山楂,一邊跟家人說了自個明后兩天參加演練的事,讓張桂芳不用再為自己的午飯操心。
既然有管飽的機會,自然要多吃一點,洗山楂就是為了做點消化食的東西,比如“榅桲兒”。
榅桲兒據說是滿語“酸酸甜甜”的意思,據說是慈禧取的名,這名字就倆字:質樸!
榅桲兒并非水果木梨、土木瓜,據說以前是宮廷小零食,僅限于皇家食用,滿清滅亡后才傳至民間。
唐植桐沒法辨別這一說法的真假,只知道民間有人喜歡吃這玩意。
《四世同堂》里面特別提到了“榅桲兒汁拌白菜心”,縱然在小鬼子的炮火下,這仍然是四九城人心心念念的美食。
還有梁實秋先生,也曾在作品中提到過為了一道“榅桲兒拌梨絲”,不惜在風雪之中奔走一小時的故事。
這道小零食不難做,山楂洗凈、去核,鍋里加水、加白糖,糖一定要多一些,等水開后,將準備好的山楂扔里面煮個三五分鐘,端下鍋來,找涼快的地方靜置一晚,明兒就能食用了。
梨切絲、白菜芯切絲、甚至蘿卜切絲,都能澆上榅桲兒汁食用,酸酸甜甜,格外開胃。
當然,也可以直接喝湯,泡了一宿的湯汁呈紅色,酸甜冰涼,讓人停不下來,有點類似山楂罐頭。
山楂滯銷,歸根結底還是吃法不夠多、恰逢糧食供應困難的緣故,要是能將滯銷的山楂銷出去,換回糧食來就好了,要知道光四九城一地的山楂就有好幾百噸,如果放眼全國,那可就更多了。
“煮這么多干嘛?當飯吃啊?”聞著酸酸甜甜的味道,小王同學都有些忍不住流口水,她看著婆婆張了好幾次嘴,估計是嫌兒子糟蹋白糖。
“嗐,今天去買水果的時候,聽了一耳朵,山楂沒人要,我就琢摸著能不能開發個新吃法,看看能不能賣出去。”唐植桐大言不慚的說道。
“喏,你的香蕉。”小王同學扒了一根香蕉,遞給唐植桐。
“我今天在單位吃過一根,你吃吧。”唐植桐搖頭拒絕了,馬薇至少是在昨天就買到了香蕉,小王同學今天買到了香蕉,而自個今天下午下班后并未在副食品店發現香蕉的身影。
一個小小的細節,能看出很多事情。
不僅果品這樣,其他很多東西在接下來的若干年里也都是按照“保證特需、重點照顧、安排一般”的原則進行有側重點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