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秤是木桿稱,也叫手提稱,常見的都是兩面星,是由一根木桿、一個秤砣、一個秤鉤或秤盤、兩個提扭組成。
提著遠離秤鉤的那一個提扭,可以稱較輕的物品;提著靠近秤鉤的那一個提扭,一般可以稱十斤以上重物。
在托盤秤或電子秤出現之前,這種木桿稱是市場上面最主流的稱重用具。
提扭的設計很巧妙,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
還有利用更充分的,星面高達六面,那秤桿乍一看上去,全是密密麻麻的星,妥妥的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的噩夢。
一般來說,兩面秤就足夠了,小商販趕個集、走街串巷賣個蘋果、桃啥的,基本都是用兩面星的秤。
木桿稱,一個不起眼的行業,卻承載了商品交易的良心,老百姓都很認。
當然也有不法商販缺斤少兩,一般通過偷換秤砣或特殊“手法”來完成。
做稱的匠人極少有人會違背職業道德,因為秤桿上一般來說會留有匠人的印跡。
在今年以前,普通百姓家里配備秤的并不多,今年之所以流行,是為了更精確的分配各自的定量,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將成為常態。
唐植桐買的這桿秤稱重刻度不大,重的那面最大稱重十斤,輕的那面最大稱重一斤。
由于推行新計量的緣故,都是一斤十兩的刻度。
俗話說:“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所以張桂芳也不攔著鳳芝玩,再說秤這個物件,只要不是故意去折,一般也玩不壞。
“哥,這是多少斤?”鳳芝把自己的書包勾起來,學著之前見過的買賣人模樣,挪動著秤砣。
“三斤四兩。”唐植桐掃了一眼,回道。
“哥,怎么認秤?”鳳芝放下書包,拿著秤向唐植桐請教,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樣。
“來,我給你講講。”面對妹妹的求知欲,唐植桐拿著秤,在燈下給她普及這方面的知識。
“在以前,秤砣叫“權“,秤桿叫“衡”,權衡輕重、權衡利弊,這些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提扭也叫秤毫,意思是在約稱的時候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來,我給你表演個魔術。”唐植桐提起遠離秤鉤的提扭,將秤砣挪到秤桿上第一顆星的地方,秤鉤上未放任何東西,兩邊卻保持了平衡。
鳳芝瞪大了眼睛,驚奇的看著這一切,而小王同學則在旁邊偷笑,笑丈夫故弄玄虛糊弄小姑子。
“神不神奇?這顆星叫定盤星,秤砣在這個位置的時候,兩邊是平衡的。寓意著公平、公道、公正。也是在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所有的秤都是如此,如果有秤不平衡,那這桿秤就是有問題的。”
“稱東西要看上面的星,一小格是一兩,再往后挪一格,是二兩,以此類推。”
“以前的老秤,秤桿上是有十六個刻度的,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顆星來表示。十六個星個個有寓意,其中最后三顆代表福、祿、壽三星。約稱的時候,少給一兩代表損“福“,少給二兩則既損“福“又損“祿“,少給三兩則福祿壽倶損。”
“如果以后有人給你少稱,直接指著鼻子罵他缺德就行。”唐植桐摸摸鳳芝的頭,說道。
“你這前面還挺正經,后面都教孩子些啥?鳳芝,聽我的,咱不罵人。”小王同學聽完哭笑不得。
“嗯,不罵人,直接揍就完了,哥哥說要以理服人!”鳳芝揚了揚小拳頭,()
說道。
“小姑娘家家的,揍什么揍?吃飯了。”張桂芳聽不下去了,過來將小的扒拉過去,催促道。
“那一會我算一算每個人的定量,咱從明天開始過稱,按定量吃。”唐植桐放下秤,重新洗了一下手,坐下吃飯。
唐植桐從小到大幾乎沒細算過能量攝入量、消耗量,只是在減肥的時候關注過幾天,但今天做了一回“算計家”。
哈里斯和本尼迪克在20世紀初曾做過試驗,將基礎代謝的能量進行了公式化、數據化,即bmr。
唐植桐飯后參考小王同學的身高、體重進行了基礎代謝測算,大概是1450大卡的樣子。
所謂基礎代謝是完成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簡單來講就是人體在平躺的靜止狀態下,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比如:呼吸、心跳、體溫等所消耗的最低熱量。
可以暴力的理解為植物人狀態一天需要消耗的熱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