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伏壽五女入宮前,蔡琰已經進入皇宮。她是進宮陪伴董白的。 蔡琰年約十六余,梳著垂云髻,發髻上插著流云碧玉簪,姿容秀美,獨有的書卷氣,使其顯得溫婉、知性。 或許是幼年生活顛沛流離的原因,也或許是衛仲道早亡的緣故,她身上呈現出病態嬌柔的美感。 說起來,蔡琰真是個苦命人。 公元178年,蔡邕上奏認為婦人、宦官干預政事是災異變故發生的原因之一。這和公元191年,長安發生地震,董卓問對,蔡邕勸說董卓放棄乘坐青蓋金華傘相似。 文人假借天災批人禍,希望被諫言者能夠心存敬畏,改正問題,初心甚好,倒也不能說是牽強附會。 奏疏若僅泛泛而言,倒也罷了。但是蔡邕過于實誠,還在奏疏中彈劾多名兩千石的高官。 無論是得罪太監,還是得罪高官,報復往往來的快。不久他就被人陷害入獄,差點被棄市。 蔡琰隨著蔡邕被流放至朔方郡,到第二年遇到大赦,被皇帝赦免,準許他返回原籍,歷時九個月。 五原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自恃矜貴,為蔡邕送行。席間,王智醉酒后起舞對蔡邕勸誦,被蔡邕無視。王智大恨,密告蔡邕心懷怨恨,誹謗朝廷。蔡邕害怕無法幸免,逃至吳會之地十二載,寄人籬下。 細細算來,蔡琰跟隨蔡邕四處漂泊近十三年,而她才十六余。 初見蔡琰,正是黃昏。霞云紅霰下,劉協還以為她是夢中的林黛玉轉生,不由得看呆了。 幸好當時蔡琰正在行禮,沒有注意到劉協驚呆的目光。否則,劉協就該感到難堪了。 看到劉協癡迷的眼神,董白急忙上前,扯著他的衣袖,輕呼道:“陛下,蔡琰姐姐乃是侍中蔡邕的女兒,素有才名。” 劉協察覺到董白目光中的嗔怪之意,頓時意識到,自己被人誤會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