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且不提荀彧連夜啟程趕赴長安,為劉協(xié)帝業(yè)奔波。 這會兒,劉協(xié)也未休息,正在偏殿接見不速之客——太仆王允。 對于太仆王允,在劉協(xié)看來,毀譽皆突出。其在董卓身死前,名聲卓著,頗有賢臣之姿。 然在董卓身死后,其恃功而傲,輕慢眾臣,織罪殺蔡邕,因不能及時、妥善處理董卓麾下的涼州兵將,致使長安再罹兵禍之危,皇帝劉協(xié)亦被李傕、郭汜等人挾持三年之久。 劉協(xié)斷言:王允可用,但不可重用。可用之處在于,以其為人和品行,其必反董卓;且身為太仆,可聯(lián)絡文官,在人事任命方面有所作為。至于重用,呵呵,且看且珍惜吧。 王允慷慨言道:“陛下,董賊陰收諸軍,恃兵逞兇于朝野,百官皆怒不敢言。后又行廢立之事,擅殺太后,欲亂宮闈。今陛下挺身而出,阻其淫虐,勢必見惱于董賊矣。若不早日計,恐為董賊害矣。” 劉協(xié)聞言,故作緊張,急忙前傾身體道:“太仆可有計救我!” 王允見狀,撫須笑道:“陛下勿憂,臣于朝中有夙望,愿為王之前驅(qū),內(nèi)結(jié)諸朝官,外連太守州牧,若四方諸軍勤王,董賊不足懼也。” 劉協(xié)聞言,面上露出喜色道:“太仆此言甚善。但董卓兵盛,四方諸軍無一能敵。若勤王,無論是聚兵呼應,還是軍械糧秣,均需時日,必不能急至也。孤以為,當務之急,不若眾正盈朝,賢良皆舉,則董賊必不敢亂也。” 對于王允提議的四方諸軍勤王之策,劉協(xié)半點也不感冒。哥哥劉辯尚在,四方勤王之軍究竟是勤少帝,還是勤新帝,猶未知也。 若是四方親王之軍高舉“清君側(cè),復少帝”的旗幟,他劉協(xié)又將被置于何地。 況且,興兵之后,諸強并立,這天下不還是要亂。 若他劉協(xié)還是原來那個劉協(xié),他倒也無所謂。畢竟,他也只能隨波逐流,和劉辯無二。誰來做皇帝,都無法改變大漢覆滅的結(jié)局。 而今,他既然已知未來的歷史,又豈肯臨危而退避。大丈夫生于世,當立潮頭,手把龍旗。 聽到劉協(xié)“一緩一急”之言,王允大驚。來之前,他只是因為劉協(xié)立宮門拒董卓,認為新帝敢任事。所以才夜訪新帝,謀求皇帝對自己的支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