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鍵北美市場一堆好萊塢大片,想要在宣傳上做得出彩并不容易。
今年大片不少,《獅子王》六月份上映,《真實的謊言》跟《阿甘正傳》七月份上映,但是這些電影的宣傳早就開始了。
《真實的謊言》主角施瓦辛格,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阿甘正傳》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男主角湯姆·漢克斯,這兩部電影單單把主創人員的名字印在海報上,就足夠吸引影迷了。
《獅子王》就更不用說了,那可是迪士尼力推的電影,宣傳是全方位的。
……
《飛翔的鋼琴少年》宣傳不夠,還是一部法國的劇情片,排片自然很一般。
杰西卡跟哈迪森到到影廳的時候,發現整個影廳連百分之三十的上座率都沒有。
雖然臨近電影開場的時候,又來了一些觀眾,但上座率絕對沒有達到百分之三十五。
對于一部剛剛上映的新電影來說,這樣的上座率當然很差。
而且本場是這家電影院惟一的一場,可見排片很低。
不過杰西卡他們倒是見怪不怪了,這類劇情片的上座率一般都不太高,比這更低的他們都見過不少。
杰西卡跟哈迪森是鄰居,她原本不想來看電影的,是哈迪森跟她說,今天有一部關于鋼琴的電影上映,她這才產生了興趣,跟哈迪森一起來了電影院。
她自己從小學鋼琴,所以平時看電影她就喜歡看跟音樂相關的,如果是跟鋼琴相關的那就更好了。
只可惜,這類電影非常少,通常也都是一些傳記片。
去年上映的《鋼琴課》讓她感到驚喜,這部電影雖然女性主題著墨很多,但是音樂的部分也非常出彩。
英國作曲家邁克爾·尼曼為這部電影譜寫的鋼琴曲給杰西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邁克爾·尼曼善用簡單的旋律重疊和古典管弦樂技法,在此之前,杰西卡還沒見到現代極簡主義對旋律的雕琢能夠達到如此的地步。
剛才在大廳的時候,杰西卡特意看了一眼《飛翔的鋼琴少年》海報,上面除了導演跟演員之外,也標注了配樂指導。
“Y-Chou”,是個中國人。
看到配樂師是中國人的時候,杰西卡微微有些失望,中國好像沒有什么知名的作曲家,這也是她看的第一部中國人擔任配樂指導的電影,這個Y-Chou之前更是聽都沒聽過。
旁邊的哈迪森興致勃勃,他一直想要約杰西卡出來看電影,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今天正好看到有一部跟鋼琴有關的電影,他眼睛一亮,就跑去邀請杰西卡。
果然不出他所料,杰西卡答應了。
電影的好壞已經無所謂了,能跟杰西卡一起看電影,他就非常高興了。
電影還沒開始的時候,哈迪森側頭低聲問杰西卡,“我們這算約會么?”
杰西卡看了看哈迪森,搖頭道,“當然不算。”
“那我們一會兒去吃冰淇淋,怎么樣?”
“哈迪森,十六歲之前,我不會跟任何男生約會的?!苯芪骺ㄕJ真地說道。
哈迪森撇撇嘴,他們才十三歲,如果要等到十六歲,還有兩年多。
“那等你十六歲,能第一個跟我約會么?”哈迪森又問道。
“或許吧?!?
哈迪森還要說什么,杰西卡說道,“電影開始了。”
他抬頭看了看,電影確實開始了。
電影很不錯,情節、拍攝手法、演員都表現很好,而且男主跟鄰居姐姐的互動也很吸引哈迪森,他看的津津有味。
杰西卡卻有些失望。
電影確實不錯,但她是沖著鋼琴來的。
小男主鋼琴彈的很不錯,而且小男主的經歷也能讓杰西卡產生一些共鳴,但里面并沒有出現任何原創曲目,小男主彈的都是些知名的古典曲目。
這一點,跟《鋼琴課》完全不能比。
果然,不知名的配樂指導就是不會給人驚喜。
她甚至有些疑惑,這部電影真的需要配樂指導么?不就是把一些知名的古典曲目拿過來么?主要就是為了彰顯小男主的鋼琴水平。
就算是換成她去擔任配樂指導,也能完成任務吧,或許還能更好。
但是很快,杰西卡發現自己錯了。
當小男主在爺爺家偷偷彈鋼琴的時候,杰西卡原本以為還會是知名曲目,卻沒想到,竟然是一段非常輕快、有趣的原創。
這首曲子很簡單,但是旋律很跳脫,配合小男主此刻的心境,簡直完美。
嗯,看來這個配樂指導也不是什么都沒有做,至少這段小男主的即興創作完成的非常好。
但是有《鋼琴課》珠玉在前,這里的配樂也就顯得普普通通。
不過有了這個配樂,也讓杰西卡對這部電影產生了更多的興趣。
還算不錯,音樂方面勉強能夠給個及格分吧。
而隨著電影的推進,杰西卡忽然發現,電影在進入到中后段之后,配樂突然多了起來。
在電影的前段,除了小男主彈鋼琴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音樂,留白非常多。
但中后段,即便小男主不彈鋼琴,也會有很多配樂,除了鋼琴之外,還有其他管弦樂,豐富了很多。
中間小男主重逢鄰居姐姐那一段,小男主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杰西卡直接愣住了。
這首曲子……也是那個中國音樂人寫的?
美妙的鋼琴聲,配合著雨天跟女主的背影,還有小男主深情的眼神,杰西卡屏住了呼吸,生怕自己的聲音會影響到這美妙的畫面。
曲子太好了,導演也太會拍了!
哈迪森看到這個畫面,是一臉的羨慕,他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要學個鋼琴?
而這還沒有完。
小男主爺爺去世的時候,杰西卡原本只是感到有一點點傷心,但是聽到男主彈奏的那首《眼淚》,她的眼淚也開始隨著音樂在眼眶里面打轉。
這首曲子并非是那種非常悲慟的,但是平淡的旋律每一下都戳在了杰西卡的心里。
這是一首極簡主義的曲子。
有些人認為極簡主義音樂是對于進步的反叛,是現代性的腐化,過于重復無聊、毫無樂句的推進,是精致藝術對于大眾藝術的投降。
而他們的觀點也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類音樂會受到大眾的喜愛。
并且,電影就是大眾藝術,所以這樣的曲子出現在電影里面,非常合適。
杰西卡從小學習鋼琴,每天都跟古典音樂接觸,但是她并不會傲慢到,認為大眾性的音樂是不堪的,相反,她很喜歡聽一些旋律性強的大眾音樂。
前面三首曲子,每出現一首曲子,杰西卡都要更配樂指導Y-Chou重新認識一下。
而最后一首曲子《克羅地亞狂想曲》出現之后,杰西卡又不得不第四次重新審視這部電影了。
這個配樂指導,簡直是旋律的天才。
杰西卡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音樂上面,而哈迪森更多地在享受電影劇情,特別是中后段小男主大發神威,幫助爺爺實現夢想,幫助父親奪回公司,最后又登臺演奏交響樂,這些情節看起來實在是太爽了。
相較于周彥拍的《想飛的鋼琴少年》原版,法國版拍得確實更爽一點,沒有那么克制,小男主就像是個幕后大佬一樣,小小年紀就掌控了一切。
跟女主的互動,也更顯得奔放一點。
等到電影結束,影廳的燈亮了起來,其他人都開始往外走了,但是杰西卡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動不動。
她要看看電影里面出現的那些配樂都叫什么名字,其中有些曲子的名字電影里面是體現出來的,比如爺爺去世后小男主創作的那首《眼淚》,還有最后在音樂廳演奏的《克羅地亞狂想曲》。
但是之前小男主在爺爺家偷偷彈奏的那首曲子,小男主重逢女主即興彈奏的那首曲子,電影里面都沒有體現名字。
一直到看到最后,終于讓杰西卡看到了這兩首曲子的名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