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何其可悲! 崇禎就是這樣的人,一封奏疏下來,態度直接就變了。 崇禎對此奏所言深以為然,將在永定門外對遼軍的慰問和承諾忘卻腦后,當即下旨命太仆寺停發了遼軍出戰所需的戰馬糧草,給了京營。 前日下的圣旨,李順祖身為京營總督,卻是今天才知道,而且還是從李邦華這知道的。 也就是說,太仆寺原本要支給遼軍作戰所用的戰馬和糧草,這幾天并未經過李順祖之手。 京營之中沆瀣一氣,如此大事,堂堂總督竟不知情! 除了些許的惱怒,李順祖回想起方才李邦華的警告,便只覺得一陣冷汗。 他們這些人能把這么大的事情瞞得如此滴水不漏,甚至一點風聲也聽不到,那要是想做點什么,想殺一個人,瞞天過海不也簡單? 天子腳下,腐敗至此! 皇帝朝令夕改,下屬盡行瞞報。 李順祖身處其位,更覺一陣深深的無力感。 “陛下如此行事,朝令夕改,長此下去,朝廷還有什么威信可言?” 李邦華要的就是這個態度,見李順祖所說所做不似作假,當下也是義憤填膺。 “如今亂世之態盡顯,朝中小人,不思謀國,反為一己之私,爭相攻訐,奪能者功勛,罷實務者官職,肇事攻伐!” “陛下少年繼位,極易受到蠱惑,朝令夕改,不念邊事日益艱難,反輕信奸臣讒言,事事掣肘,實是冷盡天下有志任事豪杰之心!” 李邦華垂頭而坐,臉上異常痛苦。 劉順祖看得清楚,又何嘗不知道他的心思? 他是為大明而喜,為大明而悲,身為協理京營內臣,本該與吳惟英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卻想方設法將軍需物資送往遼軍,所為的,實則只是一紙邊關的捷報。 但同時,李順祖也知道在如今自己的立身之本——遼軍。 既然自己如今是京營總督,知道此事,那就不能不管了。 給遼軍的戰馬和糧草,必須要交到遼軍手上,一點也不能少! 想到這里,李順祖沒有任何猶豫,決定起身干涉。 眼見李順祖要離開,李邦華大吃一驚,連忙阻攔。 “李勛衛干什么去?” 李順祖頭也沒回。 “去做御史大人希望我去做的事,為城外三萬遼軍將士請命!” 看著李順祖離開,李邦華震驚得無以復加。 直等到李順祖的身影消失在四樓,他才是喃喃自語。 “真不知他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真的不怕被朝中朋黨攻訐。” “李氏有子如此,成梁有福,大明有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