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丞相賈誼正在對劉恒做孝文四十年的年終總結。 “陛下,去歲按照您的旨意,朝廷在整個關中實行了四十稅一的農稅,百姓無不稱贊您的仁德,得益于素王垂佑,以及您的圣明,去歲關中并無大的天災,是大豐收之年,稅率雖然降低,但是朝廷的農稅歲入并未受到影響,此外,朝廷向民間收糧的價格稍稍增加,百姓踴躍出售存糧,收購的糧食存滿了倉庫,百姓手中余錢增多,天下的商賈來到關中,所以商稅同樣在增加,朝廷的財政蒸蒸日上。” 劉恒聞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對眾人說道:“自古以來絕大多數的君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總是收刮百姓的錢財。 朕每每讀到便感嘆,真是一些獨夫啊,巍峨的宮室、珍惜的餐食、華美的錦緞,難道比百姓的衣食性命還要重要嗎? 所以朕繼位之后不那么做,朕以低稅養百姓,百姓自然奮發而為,朕向天下宣示恩德,百姓自然就會歸心,這是洛文王教給朕的道理。 太子,朕今日將這個道理再教給你,你可知曉了?” 劉徹就坐在劉恒的下首,聞言連忙道:“回稟父皇,孩兒知曉了。” 雖然嘴上這么說,但是劉徹心中卻不是特別認可這一點。 他雖然年輕,但已經做了多年的梁王,在梁國之中的種種見聞,讓他認為朝廷收稅低,只是便宜了那些大族。 因為大族手中的土地更多,商鋪更多,從朝廷的減稅之中得到的利益更多。 在劉徹看來,這都應該是朝廷的錢! 所以與其減稅,不如朝廷多收稅,然后用這些稅收來做大事,比如興修水利等關系國家社稷的大事。 而且劉徹在梁國之時就感覺國事之靡費實在是巨大,不多收稅甚至就連官吏都養活不起,更不要說還要養活王國軍,還要供王宮之中的各種花銷,畢竟不是每個權貴都像劉恒這樣勤儉節約。 這完全是兩種執政理念的不同,也是兩種做人理念的不同。 賈誼繼續匯報道:“大將軍出征所準備的糧食兵器如下,平定西南夷的花費尚在朝廷接受范圍之內,具體的情況還請大將軍為您講述,臣就不在這里多加贅述,這不是臣所負責的范圍。” 劉恒聽著賈誼匯報出的那些數字,喟然嘆道:“這世上果然沒有比戰爭耗費更大的事情,這大概就是‘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了。 若是這些耗費投入關中,恐怕百姓皆能食一餐飽飯。” 絳侯周亞夫聞言有些無奈,生在如今這位皇帝的手下,實在是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如今年紀已經漸漸大了,卻沒有功名可言,即便富貴榮華皆在,依舊不得不說是非常無奈的事情。 若是皇帝不信任他也就罷了,但別人不說,皇帝對自己這位大將軍的信任是沒話說的,這些年的加恩也沒有斷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