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現在朕卻開始憂慮,人總說共患難是容易的,同富貴卻是困難的。 你們都是高皇帝的兄弟和臣子,高皇帝還賜予你們封土和爵位,自然是效忠高皇帝,因為高皇帝的恩典而效忠皇帝。 但這和邦周時是何等的相像啊,第一代總是那樣的親近,越往后卻越陌生,朕年歲漸長,不知何時就會到碧落黃泉。 那時皇帝還需要諸位的輔佐,但是不熟悉怎么能信任呢? 朕為此而感到憂慮啊。 皇帝誕下了嫡長子,這是劉氏宗族的大事,朕以為諸位劉氏宗族的強藩都應當前來長安恭賀。 至于天下徹侯,君主誕下嫡長子,朕以為諸君都應當前來恭賀,就像是諸侯朝拜天子一樣。 當然國中若是太過忙碌,那便不用來了,朕是通情達理之人。 若是愿意來長安朝貢的王侯,不需要準備太過精美的貢品。 朕和皇帝最想聽到的是,國中恢復了多少人口,有多少耕地,能產出多少糧食,又能收取多少的賦稅。 這些能讓天下百姓衣食豐足的錢糧布帛,難道不是勝過奇珍異寶萬分嗎?” …… 這份詔書激起了極大的反應,這是朝廷第一次從官方層面,要求天下所有的王侯都到長安來,雖然詔書中說了可以不來,但誰要是真的信了,那就真該死了。 諸侯王們對離開自己的地盤都心有疑慮,尤其是面對呂雉這個攝政的皇太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之間是對立的。 但最終還是紛紛動身前往長安,整個天下瞬間忙碌起來,規模龐大的王國使團豪富到了極點,震的長安城的民眾反而以為自己才是土包子了。 其中尤其以楚王,吳王最為豪富,然后是越王和淮南王,都是當年的楚國舊地,在天下的戰爭之中受到的損傷相對來說比較小,只有長沙王稍差。 代王,燕王,遼東王算是比較寒酸的,但士卒很是雄壯,都是北地常年作戰的邊軍,高頭大馬,氣勢凜凜。 最有權勢的自然是趙王,在山東諸王之中,就屬趙王權勢最大,而且能夠節制代王,燕王,遼東王的軍事大權。 這個位置上一定要是皇帝的心腹,這就是洛亦為什么不讓劉邦冊封劉如意的緣故,真要那么做,洛亦不會去保劉如意的。 其中有一個很尷尬的王,那就是膠東王,在劉邦的規劃之中,他本來應該是齊王的。 但正牌齊王后裔就是呂氏,在呂城卸下齊王位之后,依舊是齊公,一個大漢不可能兩個齊的爵位,所以他就只能以膠東王的名義來統治齊地了。 而且齊地最繁華的臨淄也不在他的手中,呂城的兒子們同樣占據了大片肥沃的土地。 除了諸侯王之外,那些徹侯同樣不容小覷。 雖然大部分的開國功臣都在長安城,但在地方上還是有不少徹侯的。 不僅僅是劉邦分封的,呂雉上位以來,像是洛新受封了東阿侯,還有呂氏的其他宗親故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