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場宴會之中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在一個小圈子之中流傳開來,那些利益相關的人開始不安起來。 本來還有些懷疑的人,在見到洛成旗幟鮮明的站在王后申姜這一邊,而且一直待在太史寮之中,沒有接觸政事,也相信這位新一代的洛侯真的和天子的關系一般。 夜幕落下,洛成在書房之中捧著竹簡在讀。 宴會之上以及這些天發生的事情,于他而言,不過是過眼云煙。 洛成敢于激怒姬涅,自然是有他的底氣,姬涅即使憤怒,但是該給他的權力是不會少的。 權力表面上是由上而下的,但本質上是由下而上的,尤其是在這個王權不太振作的時代。 歷代洛侯的力量來源,第一得益于歷代天子的信任,第二得益于洛氏本身在邦周的體制所占有的位置。 甚至在康王和昭王的時代,他們兩人能夠一登基就手握大權,是因為他們完整的繼承了素王與洛文公的衣缽。 這百年里洛氏的權勢雖然在不斷的衰落,但洛氏的地位依舊是特殊的。 百多年前洛文公時代擔任攝政會議諸侯的六人,現在只有洛氏的后人還在王畿之中擔任高位就是明證。 洛成并不喜歡姬涅這個天子,認為他志大才疏,沒有自知之明。 索性眼不見為凈,先到太史寮待一段時間,時間到了自然會開始接觸政事。 王室現在對于洛氏是一種很復雜的感情。 比如姬涅不喜歡洛成和前代洛侯,但是從心底里面,他知道這兩人都是能做事的忠臣。 其他人可能會有不軌的心思,但是洛氏不會,這種政治層面的信任已經突破了人心的范疇,到了一種理所應當的地步。 況且洛成在太史寮中不是無事可做,可以詳細了解王畿的情況,為后續執政打下基礎。 洛成在太史寮中看著各種記錄的典籍,很快就發現,鎬京的問題比他想象中的大很多,而且問題各個都非常棘手。 這些問題有的是百年前洛文公已經記載在書籍中的。 每一代洛侯都會將自己一生的執政經驗,記錄在書籍中,留給子孫。 洛文公的記載種有他對邦周進行的一系列改革。 但是同時他也說明了,這些改革只是緩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之后執政的子孫要特別注意。 洛文公當年的改革之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再次大行封建,這條策略很成功,諸夏能夠實際控制的土地大幅度增加了。 伊洛之戎被打壓的很慘。 但是,對西戎的戰爭是失敗的,到了姬涅時期,犬戎的勢力已經昌盛到西部諸國不能制的階段。 隨著實控面積的增加,西部的這個問題比百年前更嚴重了。 從武王伐商到現在,邦周已經兩百多年。 幾百個諸侯國分布在廣袤的大地上,和蠻夷進行著殊死的搏斗。 他們之間互相爭奪生存空間,很多的叢林被開拓成可以耕作的土地。 諸夏列國在空曠的荒野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城邑,蠻夷就生活在這些城邑之間的未統治地區。 隨著不斷生存空間的擠壓,中東部的蠻夷力量越來越小,甚至列國之間的爭斗烈度已經超過了夏夷之間戰爭的烈度。 但是在鎬京這里,情況是相反的。 作為邦周的宗廟所在,這里同樣開拓了很多的土地,但是犬戎勢力越來越龐大。 宣王時代任用了一大批賢臣,團結晉國、申國、虢國等大諸侯國,取得了不錯的武功。 但是連年對外用兵,同樣讓王畿的財政狀況非常不妙,國人也開始厭戰。 再加上后期宣王昏聵,身為天子,帶頭踐踏宗法制,強行干涉諸侯君位的繼承,甚至帶兵攻打一個姬姓諸侯國,這讓諸侯對他心生不滿。 還濫殺大臣,導致忠臣也棄他而走。 最后失去了諸侯支持,又遭遇了千畝大敗,王畿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 之前本來就只是暫時被壓制的犬戎,再次猖獗起來,開始向著王畿遷徙。 各個諸侯國城邑之間聚集的犬戎部落也越來越多。 戎人聚集在城邑周圍,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姬涅依靠虢石父執政斂財,也許存在著打壓畿內諸侯的想法,但這是不明智的。 他在貴族之中沒有威望,國人對他也是多有忿怒之語。 失去了這兩者支持,王畿的軍力又虧空,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現在姬涅還能安穩的坐在王宮之中,完全是邦周完整的制度保護了他。 即使他的權力被侵蝕,依舊還是天子。 兩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讓天子的威嚴深入人心。 宣王雖然晚年昏聵,但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還能算得上是一個中興之主,而姬涅就完全不行。 在制度的保護下,他還能算得上安全。 所以他的第一選擇應該是加強這個制度,尋求機會削弱其他人的力量。 而不是現在姬涅做的這樣,寵幸褒姒,疏遠王后申姜,甚至想要廢后,立褒姒為后,讓褒姒的兒子做太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