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洛汗隘口入侵就要面臨被西谷和圣盔谷守軍夾擊的危險,更危險還是洛汗龐大的騎兵群,雖然大多數(shù)都是征召的民兵騎兵(6-10級),但騎兵的性價比太高了,在養(yǎng)馬的國度所需要的價格遠不是農(nóng)耕民族能比的,而且這里到處都是洛汗的騎兵蹤影,處處受人監(jiān)視,一旦隘口丟失,那就連退路都沒了,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的洛汗人就會將入侵的登蘭德人盡數(shù)埋葬在這里。 還好納尼亞對這點非常清楚,不會去冒險犯這樣的錯誤,襲擊洛汗本來就是以弱抗強走鋼絲的游戲,其實真正要說最有機會的還是從艾辛格河東過去,穿過法貢森林才是襲擊洛汗聚地西谷的最佳機會,因為從北到南不僅有著出其不意的最佳效果,而且距離西谷的路線也比從隘口過去更近,還免受兩面夾擊的危險,只可惜登蘭德人在薩魯曼眼中的作用僅限于此,而且時機未到。 聽著外圍吵鬧的聲音,大貴族們都很躁動,每次都這樣,但又沒辦法,只能讓人生氣,本以為納尼亞的騎兵會大發(fā)神威,結果卻是夜瞎子,太讓人失望了。 納尼亞心中了然,對亞格塞克道‘先把洛汗人驅(qū)散再說,我讓弓箭手們上,去驅(qū)散洛汗人’納尼亞說完抬頭看向明月當空散發(fā)著柔和陰冷的月光照耀著大地。 納尼亞嘴角微咧,臉上露出冷笑,洛汗人實在是太安逸了,以為登蘭德只敢小打小鬧,渾然不知災厄?qū)⒅痢? 然后對約翰大聲道‘約翰你讓杜隆帶游俠和獵人過去,趕走這些該死惹人厭的飛蟲’約翰本苦惱的臉立刻露出了笑容大聲道好,然后帶著幾個手下從人群過道上擠過尋找起登蘭德游俠和獵人們。 亞格塞克有點不相信納尼亞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登蘭德山地獵人與獵弓的攻擊距離他也是知道的,要不是弓箭技術和工藝差勁,作為森林民族,誰會傻乎乎地放著弓箭不用去練習標槍,隨后臉上肌肉抖動略帶笑聲道‘讓我們看看你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本事,好運的眷顧者’納尼亞淡淡笑了笑然后問道‘我們損失了多少人’,‘很多’亞格羅克有點難過道‘這筆帳一定要用洛汗人的血來償還’語氣到了后面變得惡狠狠起來,周圍的登蘭德人共鳴著吼道。 【強擲技能,每級增加投擲武器有效攻擊距離10米,增加投擲武器傷害,每級10%,也影響可以使用的投擲武器種類。】 【登蘭德重標槍射程在27米左右,登蘭德部族戰(zhàn)士,2級強擲時,18米范圍內(nèi)有破甲殺傷力】 這次死的最多的就是山地人和西部盟友,約翰謹記納尼亞的話,除了和騎兵互相傷害時以及和洛汗騎射消耗外,沒有多少損失,反倒是散亂的盟友被洛汗騎兵突襲損失比較大。 納尼亞看著這些氣憤狂暴異常的登蘭德人,納尼亞也想發(fā)泄怒吼,但心里明白這是不可能的,當薩魯曼的大軍被擊敗,面對匯聚在一起的洛汗軍隊后,登蘭德人害怕畏懼了,在生死之間登蘭德人退縮了,心中復仇的信念隨著戰(zhàn)敗而坍塌,最后選擇了投降,納尼亞無意去改變什么,只想保存更多的登蘭德火種。 剛鐸平原一戰(zhàn)將會極大的消耗洛汗人的力量,但哪怕如此實力損失過半的洛汗人依舊不是登蘭德靠偷襲能夠戰(zhàn)勝的,在納尼亞安排人手挖坑掩埋這些戰(zhàn)死的登蘭德人的時候,納尼亞很明顯看到一群登蘭德人在對峙喧嘩,這讓納尼亞很不滿,內(nèi)部的矛盾比外在的矛盾更讓人感到麻煩和棘手。 作為首領的納尼亞有義務阻止內(nèi)部矛盾,‘過去看看’納尼亞帶著將衛(wèi)走向兩群氣氛緊張的登蘭德人,亞格塞克對納尼亞土葬的習慣不感冒,登蘭德人習慣火葬,土葬更像是落汗人的習俗,很反感,認為這不登蘭德,納尼亞就只能埋葬自己和西部認同的登蘭德戰(zhàn)死者,而不是發(fā)動所有人進行埋葬工作。 ‘怎么回事’自有納尼亞的手下開道并且大聲詢問,納尼亞的到來讓憤怒的人群平靜了幾分,‘他撿走了我兄弟的武器跟我說這是他的戰(zhàn)利品’委屈的一伙登蘭德人帶頭者大聲道滿臉的怒容和憋屈,納尼亞皺了皺眉,另一邊的登蘭德人同樣不甘示弱怒道‘這是我撿到的’‘小偷’‘強盜’這邊一辯解另一登蘭德人就憤怒的如同一群公牛咒罵道。 納尼亞已經(jīng)明白了怎么回事,而且似乎是因為自己的到來,讓這群憋屈在爭執(zhí)中處于下風的西部民看到了底氣和希望,納尼亞現(xiàn)在算是統(tǒng)合了整個登蘭德南部,直屬督內(nèi)爾德和巴拉德維恩,附庸塔西爾(拜奧爾、海柔特、幾內(nèi)爾德),以西鎮(zhèn)為中心,雖然人在西鎮(zhèn),但影響力卻遍及西鎮(zhèn)以南。 納尼亞臉色冷靜的看著暴怒的塔西爾領頭人問道‘你怎么確認那把武器是你兄弟的’,‘我兄弟的斧柄和其他人不一樣,他的斧柄有大塊凹陷,這讓他能夠更好的握住斧柄,他是我們家的驕傲,而且他的斧柄一面用匕首雕刻著網(wǎng)狀刻痕’,面對說的非常詳細的憤怒者,山地人有點虛了,但撿到就是誰的這是過去不成文的規(guī)矩讓人有底氣。 面對領頭者一副信誓旦旦的坦然道,納尼亞已經(jīng)可以分出結果了,但這件事情涉及到了山地,那么就需要給亞格塞克一個交代,‘首領來了’這時山地人群騷動了起來讓開一條道,亞格塞克走了過來看了眼納尼亞身邊的兩伙人問道‘怎么回事’當事人又將各自的堅持說了遍。 這一刻登蘭德人跟隨著自己的首領庇護人隱隱分成了兩派,以納尼亞和亞格塞克為區(qū)分,這是登蘭德新舊勢力的分割線,登蘭德人口過萬的勢力不多,就山地、西鎮(zhèn)、隆德戴爾、隆德安格朗四個,而后兩個其實已經(jīng)從登蘭德獨立,自認為伊寧威志氏族了。 ‘你怎么看’亞格羅克向納尼亞問道,看到亞格塞克將這個皮球踢給自己,納尼亞的臉微微動了下看向那把被山地人緊張死死抓住的普通伐木斧道‘這把斧頭的主人是他兄弟的,是在跟洛汗人戰(zhàn)斗而死的’。 納尼亞平靜的訴說著‘他是值得讓人尊敬的英雄,所有為登蘭德而犧牲的人都是英雄,我覺得這把斧頭應該交給英雄的兒子,讓他為他父親的行為而感到驕傲,永遠記住他父親因為什么原因而死,這把斧頭對于你我而言只是一把普通的斧頭,但對于那個家庭卻是融入了祖祖輩輩的信仰’納尼亞的聲音中包含力量。 ‘我們和洛汗人的仇恨將直到我們或者他們?nèi)魏我环綇氐渍J輸方才結束,這份榮耀不該被玷污,英雄的兒子應該拿著他父親拿著的這把武器與洛汗人戰(zhàn)斗,他的兒子的兒子未來也將拿著這把武器與洛汗人戰(zhàn)斗,這份仇恨將深藏在我們血里和武器里,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永遠記住登蘭德人和洛汗人的血仇’納尼亞的聲音隨著語言的展開越來越大。 納尼亞語氣也越來越激昂,光是這份充滿神圣的堅定和崇高的信仰的聲音就讓人熱血沸騰,心中的戰(zhàn)意如猛虎般咆哮澎湃,‘你們告訴我,這把武器歸誰?’納尼亞最后大聲問到身邊的人群,在人群的騷動呼吁下,拾取武器者也感到了心中的羞愧,雖然過去這種事情很常見,但卻從來沒人將事情擺出來說的這么有種族大義這么有道理這么的深刻和富有榮譽。 ‘過去在登蘭德,我服亞格塞克,現(xiàn)在我服你,納尼亞’拾取者隊納尼亞恭敬道,納尼亞回以微笑,拾取者將武器恭敬的遞給了武器主人的兄弟并出言不遜威脅道‘如果我知道你沒有把這把斧頭交給他真正的主人,我會把你的頭給擰下來’然后返回自己的族群中,亞格羅克眼神低沉的看著納尼亞道‘你總是讓人大吃一驚’,納尼亞笑笑。 納尼亞的話讓懵懂的登蘭德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神圣和榮耀,這引起廣大登蘭德人的共鳴認可,這就好比十字軍東征時的那種為神而戰(zhàn)的使命感和生命的奧義,這是高尚的圣潔的,是所有登蘭德人都有的,亞格塞克這時也不得不為納尼亞的口才而服氣,事實上所謂的使命感能造成這么強烈的效果,還是登蘭德人無數(shù)先輩默默襲擊的犧牲換來的。懦弱者放棄仇恨茍且偷安,而悍勇者無畏無懼無數(shù)犧牲,有戰(zhàn)爭,必有血淚。而血淚仇恨,凝成歷史。 【“黑蠻地人是很久以前居住在白色山脈谷地中的民族的殘部,黑蠻祠的亡者便是他們的親族。然而在黑暗年代中,其余的人已遷去了迷霧山脈南麓,從那里又有些人進入了空曠的地域,遠至古家崗。布理的人類便是他們的后代,但很久以前這些人就成了北方王國阿爾諾的臣民,并采用了西部語。只有在黑蠻地,這一族的人類還固守著過去的語言和習俗。他們是一支行事隱秘的民族,漠視杜內(nèi)丹人,憎恨洛希爾人。”】 【黑蠻地人是伊甸人三大家族中哈烈絲家族的親族。第一紀元時,一些哈烈絲家族的人類沒有跟隨余眾翻越藍色山脈、進入貝烈瑞安德,他們選擇逗留于埃奈德地區(qū)廣袤的森林里。然而在第二紀元中期,努門諾爾人的濫采濫伐徹底毀滅了埃奈德地區(qū)的森林,這些流離失所的森林居民被迫逃往黑蠻地避難,而他們的后裔就是黑蠻地人。】 登蘭德才是中土大陸的原住民,也是前努門諾爾人,原本廣闊的埃利阿多、埃奈德(伊寧威志)、卡倫納松和剛鐸,其實這些地區(qū)都不過是登蘭德山河舊土而已。 【根據(jù)布理人自己的傳說,他們是第一紀元時往西方遷徙、但沒有翻越藍色山脈進入貝烈瑞安德的遠古人類的后裔,和伊甸人存在親緣關系。這批人類中的一支原本居住在白色山脈,但當索隆的魔影重新崛起,黑暗年代降臨,他們背井離鄉(xiāng),有些人先是遷往迷霧山脈南麓,然后北上到荒無人煙的古冢崗和布理地區(qū),他們的后代便是布理人。 第二紀元末期,埃蘭迪爾率領努門諾爾人流亡者返回中洲,建立起北方王國阿爾諾,布理的人類歸順為他們的臣民,并放棄了祖先的古老語言,開始采用西部語。】 【埃奈德地區(qū)的原住民居住在森林里,他們的村落分散,沒有統(tǒng)一的領袖,屬于前努門諾爾人。 他們是古代哈拉丁一族的遠親,但努門諾爾人的祖先多屬于貝奧家族和哈多家族。因此,他們已經(jīng)無法辨識埃奈德人了,他們還說著與之不同的語言。埃奈德人不算是中等人類,伊甸人也不認為他們是朋友和遠親,甚至將他們視為“黑暗人類”,是敵人、異族人。但實際上,前努門諾爾人由于不愿意對抗維拉,受到了黑暗人類的殘酷壓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