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臉激動的他在這里遭到了登蘭德人的敵視和鄙視,甚至他的貨物還遭受了登蘭德人的搶奪。 “噢,我的天啊,怎么會這樣?”埃博雷非常可憐又十分生氣的找到納尼亞哭訴。 ‘你只要準備好我要的東西,這一次是被打,下次可能你連命的沒了’納尼亞對身邊小氣又貪婪的埃博雷沒好氣道,納尼亞絕不會容忍自己開拓的塔巴德市場給別人有機可趁的機會,而埃博雷的舉動也刺激到了納尼亞心中的逆鱗。 ‘那我被搶的貨物?’到了這個時候埃博雷還在乎他那點被搶奪的貨物,哪怕看到納尼亞的臉色十分難看依舊還是壯著膽子再進行糾纏,納尼亞的忍耐心被這個貪婪小氣鐵公雞的自由民商人快要榨干了,如果不是他現在還有用,哼。 ‘這件事情到此為止,如果你還要唧唧歪歪,我就讓護衛把你丟出去’納尼亞冷聲道,看著埃博雷在那里喋喋不休和那副被打的青腫的臉,納尼亞心里嘀咕怎么不再打狠點了。 好吧,完全沒有辦法的埃博雷只能無奈的選擇離開,離開的埃博雷心中貪婪的計算著‘這怎么辦?那是我的財富啊,數十金幣啊,好,既然這樣我就把我的損失加在你的貨物上’似乎想明白彌補自己損失后埃博雷的心情大好了起來。 …… 在接到埃博雷供應的貨物全面漲價的消息后,納尼亞一臉懵逼。你仗著唯一的物資供應商身份,居然敢壟斷漲價? 這是當我胖虎提不動刀了嗎?還是以為我野蠻人人好心善? 納尼亞沒過幾天的好心情都被埃博雷這個蠢貨給破壞了。 納尼亞可不是這么受制于人的人,叫來身邊的手下‘你去接觸下他的伙計,我再也忍受不了這個蠢貨了,看誰愿意成為我的新合作者’,得到納尼亞命令的手下立刻離開了。 目前納尼亞的二道販子商業網籠罩著督內爾德與整個塔巴德地區,在登蘭德山地地區和塔西爾以及幾內爾德周圍都有一定的涉及,靠著對細節的斤斤計較利潤越來越多,而與老約克的矛盾在渡過危機后也消弭無蹤了,納尼亞想出了另一個掌權的方法。 流浪者營地(0-100人)、聚集地(100-250人)、小型村落(250-500人)。 村首擁有對村子大多數人的掌控權(50戶,250人以上形成村落),而納尼亞想要吞并這些聚集地或村子就容易與其發生沖突,而他們真正的主力就是登蘭德部族戰士(6-10級間),納尼亞逆向而想,只要掌控了這幫子中年戰士是不是就完全掌控了村子聚集地,通過這個方法更容易實現。 納尼亞給自己的嫡系隊伍取名為‘登蘭德戰團’,以自己現在的聲望,以戰爭掠奪為事業的核心的招牌肯定很受人歡迎,登蘭德好戰之民十分普遍,這不僅是鞏固自己威望的一個方法,同時也能借此推行自己的改革。 納尼亞讓人將族人都召集起來,同時這個方法還有利于農耕事實,當著大伙的面納尼亞將自己所想的組織告訴給了族人,得到了非常好的好評,整個戰團分四個階級,戰團最高的就是掌控領導權威的領軍者,這將是納尼亞崛起的基石。 第二階層是領頭者分別掌管50人由納尼亞最信任的人擔當,第三個就是小隊長,每隊10人,最基礎的是團員,團員可以被每星期預備役族人挑戰成功所取代。 戰團的成員將是每次掠奪必會參加的登蘭德族人,這是對一個登蘭德人的認可和榮耀,但戰團不是什么人都要,這一招也是為了集中精銳同時借此好實施自己的改革,只有分化頑固者一手大棒一手蘿卜才能更有效的推廣實施農耕策略。 相比登蘭德境內各地區掠奪者松散的環境組織,納尼亞所組建的戰團擁有較高的組織度和戰斗力,戰團內有武器裝備能自備的族人就自備,收獲算自己的,無法自備就由納尼亞來武裝,日后從戰利品中扣除,這更添凝聚力。 納尼亞給那些貧窮者一個機會,同時加入戰團也是一種地位和強者之間的認可,戰團成員要求實力出眾,隨著以后的加入者來來源地擴大,納尼亞的影響力將會通過他們影響到整個登蘭德世界,能夠加入者都是本地的中堅和高層力量。 納尼亞通過規定加強了領軍者的權威和指揮效率,加重隊伍的紀律和戰團成員的信條,威信和絕對集權是納尼亞統治的基石,而戰團將是手中最具影響力的利刃。 在納尼亞的注視下西村成員一番競爭淘汰后,納尼亞從西村中選出了20名優秀的戰士加入戰團,這些人在西村中擁有不少的戰士聲望和一定村子地位,唯一缺點就是過于貧窮,納尼亞很好的彌補了這點,同時收獲了他們的感激和擁護。 剩余的20來人就只能淘汰了,為了增加競爭力同時也給他們一個預備替補的機會,納尼亞準備的戰團人數限定在251人,單獨的1人是領軍者,戰團內有50人作為納尼亞的護衛直屬納尼亞指揮,其他4個分屬50人的團隊通過任命和選拔考核完成。 ‘決不后退’‘絕不拋棄’‘互相信任’‘聽從指揮’...,選拔勝出的族人在納尼亞的引導下完成加入戰團的儀式,所有成員都需要將這些團規烙印到人生信條當中,通過地位和榮耀的引導以及半強迫許諾,抵抗者在大勢下悶聲瓦解投入農耕。 而紀律和戰術訓練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來完成的,而人手的增加并不急于一時,戰團現在的效果更注重于推廣改革和籠絡人心,加大自己的影響力。 251人的戰團由納尼亞出任領軍者,50人屬于納尼亞的衛隊,剩余200人分屬4個小團體各50人,領導這些小團隊的是納尼亞挑選出來有聲望地位實力的副手,副手之下是實力出眾的戰職者帶領9個人組成的小隊,形成金字塔的構造模式。 納尼亞作為領軍者是7級戰士,但總屬性39,屬性上相當于15級的登蘭德精銳斧兵戰士。 而納尼亞組建的“登蘭德戰團”,其中160名正式成員為6-10級優秀部族戰士,50名納尼亞護衛和40名小團隊隊長同樣為11-15級精銳斧兵戰士,當然,因為納尼亞只能看到自身技能和屬性面板,這只是納尼亞通過對練對成員戰士等級的大致估算。 除了戰團副手小隊長50人需要納尼亞認可滿意外,戰團其他成員的地位不是固定的,每個星期一次的挑戰成功者上位失敗者下位,地位和人事時常變動,戰團內不同的地位能夠得到不等量的生活物資補貼,名利雙管齊下籠絡人心。 西村選拔結束同時在大勢所趨下瓦解了抵抗者最后的掙扎,納尼亞心情愉快的即刻出使約克村,這里也屬于納尼亞的大本營,雖然前往的次數很少但過去對青年一代留下的引導加上自己現在的聲望依舊具有很強的地位和影響力。 納尼亞組建的戰團畢竟隸屬于自己,所以這個消息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騷動,組建戰團也加快了納尼亞組建騎兵的決心,哪怕無法成規模的戰斗,作為傳令和偵查也很不錯,而所有預備役的族人在必要時全部都編入戰團,地位只是加強內部競爭。 納尼亞帶著50多選拔出來的戰團戰士來到了約克村,納尼亞發現約克村周圍開發的土地并沒有增長多少,心里略微嘆息,改革往往都是一人之力推行,觸動原有的勢力和得不到族人的支持,但現在自己有了屬于自己的基地,納尼亞的心情也放寬許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