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寧皇一振衣袖,醞釀三息,將這首詞誦讀了出來: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 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凄然北望!” 一詞誦罷,全場愈發(fā)寂靜。 沒有人知道那個從廣陵城而來的僅十七歲的少年,他為何能寫出如此悲情的詞來。 這首詞在每個人心里的解讀都不太一樣,但依舊有著某些共同點。.. 比如,這首詞的基調(diào)很是苦悶,全詞低沉哀婉,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 也就是有些頹廢。 有些自怨自艾。 他借著這么一首詞,在述人生之短促,在嘆壯志之難酬! 也在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 這,便是他內(nèi)心真實的寫照! 但如果論及合今夜之題……雖不及第一首《江城子》那般完美,但他在這首詞中,卻也隱約的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中秋誰與共孤光,孤光即為明月。 他既然來到了京都,想來也知曉了自己的身世,在這中秋團聚之夜……他卻偏偏無法與親人同歡。 這便是遺憾,也是他之念想。 此詞,從中秋夜之秋,思及人生如夢,觸景生情,感慨悲歌,細細品之,其情之真其意之切,令人回味悠長! 韋玄墨再度震驚,若是評判此詞……當又是舉世無雙! 他再向了臺上的寧皇,似乎想要知道這位皇帝而今對他的這個兒子的態(tài)度。 臺上的皇上此刻似乎有些意興闌珊。 倒不是這首詞不好,應該是這位皇上的心里,對李辰安更加愧疚。 這當真是人生一場大夢,誰能想到盧皇后的兒子真還活著? 誰能料到他來到了京都,還是以這樣的方式出現(xiàn)在皇上的面前! 那么接下來,寧國的故事會如何上演? 韋玄墨不知道。 花滿庭當然也不知道。 他現(xiàn)在只知道自己的這個忘年交,當真是不得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