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353章 老師,我另有人選 用中原佛教,亦就是他們稱之為“大乘佛教”的那位翻譯譯師來說,此乃是“小乘佛教”——但實際上為“上部座佛教”的“戒律”,其中以潺潺流水一樣的敘事,說清楚了“戒律”為何。 在密法域,大多數(shù)的“戒律”,亦是來自于這些傳來的“戒律”。 當然,在密法域,亦有許多的高僧大德,或者是翻譯,或者是自己亦總結寫出了諸多“戒律”出來。 雖然每一個部派對于這些“戒律”,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因地適宜”的刪改。 譬如不是密法域部派的中原佛徒,不食用“葷腥”,就是“因地適宜”。 比如說密法域大部分的寺廟都不食用小葷。 并且亦會在吃肉之前,念經(jīng)和放這肉食一天,叫這肉的主人,靈魂離去,防止冤魂吃在了肚子里面,成為一種病癥。 這也是一種改變。 再比如說一些宗的僧人,在受戒之后在頭上燙起來疤痕,這是他們的改變,又密法域的高僧大德們,應密法域氣候嚴苛,故而可以允許僧人留寸頭一樣的頭發(fā),穿比較厚的衣服,亦是一種改變! 這也是“習俗”的產(chǎn)生。 但是陸峰止觀想自己的“不動心”,觀想自己的“出離心”,在他頭頂?shù)摹靶砸狻被鞯摹敖涑摺保饾u破開了眼前的這一座大山,不管是眼前有甚么,他都可以突破! 應他有,應他持,應他無所懼! 可,可,可! 都是可! 他有出離心,他可持戒律,所以他不怕,所以壓不住他! 故而他的腰桿子,越挺越直! 按理來說,陸峰的本尊上師——兩位,無管是哪一位,都是須得給陸峰節(jié)節(jié)授戒的,從低到高,但是陸峰卻止受過一次戒,還是在得“第六階次第學位”之后,方才有的事情。 陸峰便是止問了一個問題,無有想到眼前的“班智達上師執(zhí)念魔”,卻接連不斷,如滔滔江水一樣,蔓延不絕的反問,便是在眼前這位“班智達上師”的一字一句之中,陸峰只覺得眼前好似是有一座大山川壓在了他的身上,壓迫的他一動都不可動。 所以陸峰便問這“班智達上師”關于這些翻譯的戒律,那上師目光不錯珠的盯著陸峰,像是“泥塑木雕”,聽聞了陸峰的話,眼神逐漸流轉,說道:“你說的是。 自那之后,陸峰是無有被人授戒的! 特別是明理長老將那泉州翻譯來的“律”給了陸峰,陸峰開學的時候,他都是須得以“戒”為本,但是他的那兩位上師,一位是打算“奪舍”,并且在八百年前,他學的部派手段,無有現(xiàn)在這般的在意“戒律”。 不過你手上的‘戒律’,并不全。 但是這經(jīng)文是無錯的。 戒不到,‘戒律’就不到。 這不就更加的“原汁原味”了么? 就算是“辯經(jīng)”,其實更早傳到了“密法域”的時候,還無是這個樣子,它更像是一種僧侶之間增進學識的“游戲”,哪里有一場“辯經(jīng)”就要了人的命的? 但是“蓮花欽造法寺”就接受的十分原始,何嘗不是一種“搬來就用”哩? 所以“外教”,才是“原汁原味”的哩! 就要的是這個味道! 天竺的戒律,密法域的戒律,這位大師的戒律,那位大師的戒律! 另外一位“老僧阿康”,他學的更不是這一套。 是在“羅仁菩薩”傳下來的“分割”、“切割”的手法上! 這是天大的好事呀! 陸峰就想要學習學習這“經(jīng)文”,應這“經(jīng)文”,是直接聯(lián)系到了他頭頂上的“戒尺”! 并且在剛才對因明學的學習之中,陸峰明白,自己這樣下去,一定學習突飛猛進,這樣帶來的最直觀的作用,還無是說“辯經(jīng)”高超,這最主要的變化,還是在他頭頂上的“戒尺”之上。 且你要學習,你若問我此‘戒律’,卻不能止說這‘戒律’,我這里還有‘菩薩十誡’,還有‘比丘之戒’,還有‘密乘戒’,還有根本戒,還有這種戒律,那種戒律,這個部派的戒律,那個部派的戒律。 你也須得受戒。 可知否? 可得否? 可持否?” 但是在教你之前,須得我為你灌頂,授戒。 你既然要學這‘戒律’,戒定慧,戒定慧,伱的戒,到了無? 你的出離心,能發(fā)起別別之見了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