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有人對李易能答出這一句話而意外,只是他的遣詞用句,卻讓幾位大學士眼前一亮,因為這已經近乎是標準的回答了,一位飽讀大儒能給出這樣的答案并不奇怪,但從一個年輕人的口中說出,意義就大不一樣。 至少讓他們知道,李縣子在經義一道的造詣,比他們想象的要好上許多。 孟姓老者點了點頭,臉上浮現出一絲贊賞,沒有再次開口。 實在是眼前年輕人的回答實在是無懈可擊,無論是釋義還是用句,都讓他挑不出一絲毛病。 李易對于比試的規則自然不陌生,對面的老頭不發問,那就輪到自己了,既然他剛才對自己那么厚道,他自然也不會難為對方,開口問道:“公會齊侯于歡,夫人姜氏至自齊……” “《公羊傳》,桓公三年,九月。”李易的話還沒說完,孟姓老者便淡然說道。 朝中百官大多數還在苦苦思索這句話到底出自何處,聞言紛紛抬頭驚愕的望著齊國老者,心中驚詫不已。 這位大文宗,究竟對十三經熟悉到了何種程度? 周大學士搖了搖頭,十三經是極為重要的經義著作,那位齊國文宗怕是對于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爛熟于心,根本難不住他的。 “公會齊侯于歡,夫人姜氏至自齊……,出自《公羊傳》第幾頁,第幾段,第幾行?” 李易看著孟姓老者,心中暗道:“讓你裝逼!” 孟姓老者臉上的表情一僵,本來已經想好了下一次該如何發問,要說的話堵在了喉嚨。 周大學士張大嘴巴,百官更是瞪大雙眼,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辯經------還能這么問? 景帝的身體向龍椅之后稍微縮了縮,伸出一只手揉了揉眉心------順便遮住了臉。 在齊國三皇子難以置信的表情還沒有消去的時候,齊國一位使臣早已反應過來,走上前,大聲說道:“豈有此理,這是何等問法?” “不行嗎?”李易沒有理會那位齊國使臣,轉頭看向了剛才宣讀規則的宦官,問道:“有規定不能這么問?” 那宦官怔了怔之后,搖頭道:“沒……,沒有。只要所問包含在經義之中便可。” 百官面面相覷,這條規矩當然是沒有的,但是大家都是讀書人,也是要臉面的,哪有人真的會這樣問? 這等問法,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但按照辯經的規則,李縣子的這種問法------似乎也并不是不可。 畢竟他的問題,也沒有超出經義的范疇,若是真的對十三經極為了解,或許也真能回答出這個問題也說不定呢。 第(2/3)頁